位于北大街的和平電影院
□ 李永安
西安北大街南起鐘樓,北至安遠門,全長1800米。北大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街道,早在明洪武年間,西安城墻進行拓建,建起了北門和南門,自此北門與南門取直,北大街初步形成。清時,北大街南段稱鐘樓北大街,北大街北段稱北門北大街。民國時期,北大街修成石子路,稱北大街。西安解放以后,1953年對北大街進行拓建,鋪設(shè)成水泥路。1966年,北大街改名延安路,1972年又恢復(fù)原名。
濃濃的商業(yè)氣氛
西安北大街是我記憶最深的一條街道,滿滿都是回憶和親情。上世紀60年代,這條街道上高樓還很少,除郵電大樓、報話大樓和通濟坊大樓等標志性建筑外,大部分都是一二層的臨街商鋪。在我的記憶里,北大街是風味購物一條街,這里有著名吃和門類齊全的購物商店。進了北門直到二府街口,有雜貨鋪子、菜店、文具店,以及做鞋鋪子和銅器制品店。銅器制品店里擺滿了各種銅器制品,有銅壺、銅盆、銅瓢等,店里的老工人制作銅器是現(xiàn)做現(xiàn)賣,敲敲打打的聲音老遠就能聽見。銅器制品店隔壁還有一家鐵匠鋪子,鋪子不大,前邊打鐵后邊住人,整日爐火通明,從門口路過就能聽到叮當叮當?shù)拇蜩F聲,打好的鋤頭、鐵锨、鐮刀、鐵鏈等鐵器就掛在門口。
過了糖坊街口,有一家北大街時新服裝店,屬于前店后廠的模式,我的母親退休前就在這里工作。記憶中這家服裝店有三間門面寬,前面是營業(yè)廳,擺有兩個大案子,主要是接活取活。后邊是一個二層小樓,里面上上下下放滿了縫紉機和裁衣案子,進到車間里就能聽見“噠噠噠”的縫紉機聲。當時的縫紉機已改成電動馬達帶動,速度比較快,生產(chǎn)任務(wù)很大,每天仿佛有做不完的活。那個年代,很少有人在商店里買衣服,大多都是買了布料到服裝店加工。記得過去西安四條大街上有許多家服裝店,北大街有時新服裝店、光明服裝店、東亞服裝店,東大街有人民服裝店,解放路有解放服裝店,南大街有富康服裝店,西大街有錦繡服裝店,鐘樓下有紅旗服裝店等。不過,由于時代變遷,西安街頭的服裝店已基本消失了。
在我的記憶里,北大街不僅商鋪多,快到青年路口的地方,還有郵局、照相館、石灰店、甜食店、食品店等。當時北大街上規(guī)模大一點的商場并不多,要說最有名氣的,當數(shù)西安北大街商場了。這個商場地處蓮湖路與北大街的交會處,始建于1968年,1970年正式開門營業(yè),開始叫延安路商場,后又改為北大街商場。對老西安人來說,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北大街商場的。1978年,我在西安市百貨公司從事通訊報道工作,經(jīng)常去北大街商場采訪寫稿子。2007年,北大街商場因建設(shè)地鐵拆除。
北大街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印象最深的是位于青年路口的安遠食堂,是一家大眾食堂。這里的餛飩、葷素肉面味道很好,還有大圓油旋饃,里面放著蔥花,剛出鍋的熱氣騰騰,咬一口香氣四溢。在北大街快到二府街口的地方,還有一家小炒泡饃館,店面很小,進門處擺著鍋臺,里面只能放四五張桌子,每到飯口,店門口就被顧客圍得實實的,只聽見炒瓢啪啪響。操作的是位七十多歲的老廚師,白胡子長長的,廚藝很好,來吃飯的人很多,去晚了就不賣牌子了。記得有一次,我來晚了,沒有肉了,老廚師說:“你掰饃,我用雞蛋給你做。”我吃了一頓雞蛋小炒,那個味道真香啊,至今難忘。
老西安人還一定記得北大街上的花木蘭食品店吧,后改為中華食品店。在我的記憶中,這家店的蛋糕和糖果一類食品很有名氣,店里顧客很多。過去二府街口的羊血泡饃也是一家老店,這個泡饃館面積不大,房子狹長,有兩個門,一個開在二府街口,一個開在北大街上。進到店里,迎面一個長條桌上放著一摞摞的粗瓷大老碗,這個碗最多可盛四個坨坨饃,那時候人的飯量大,泡三四個饃很正常。端上來的碗里有羊血絲、細粉絲、豆腐塊、紅辣子面,滿油油的一大碗,麻辣噴香,吃得人滿頭大汗。這家店是24小時營業(yè),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在青年路文化用品倉庫值夜班,后半夜下班就經(jīng)常和同事們騎著自行車到二府街口吃羊血泡饃。深夜,寒風凜冽,每人吃上一碗羊血泡饃,才緩緩騎車回家去?,F(xiàn)在的老西安人還時常談起二府街羊血泡饃館,仿佛有揮之不去的情結(jié)。
有文化底蘊的街道
北大街還是一條很有文化氣氛的街道,在路的東側(cè),有古典建筑色彩的建工樓、和平電影院、出版社、新華書店、廣電大樓、人民劇院、報話大樓等,路西還有五四劇院。位于北大街的和平電影院建于1955年。我上小學的時候,學校每次包電影就在和平電影院。參加工作后,單位的包場電影也在和平電影院。在我的印象里,和平電影院的設(shè)施還是一流的,進到影院門里是寬敞的大廳,向南走是長長的休息廳,墻上張貼著各種各樣的電影畫片,還有寬敞舒適的放映大廳。過去那個年代,電影票很難買,售票房門口經(jīng)常站著許多等票的人。
北大街的五四劇院也是較有名氣的,這家建于1954年的劇院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梅蘭芳題寫院名。我小的時候,父親從外地回來,看到五四劇院有演出,就帶著我們到這里來看戲。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單位系統(tǒng)在五四劇院舉辦了一場文藝匯演,我登臺領(lǐng)了創(chuàng)作獎。
位于北大街西華門十字東南角的西安報話大樓,是西安早期的標志性建筑,始建于1959年,1963年竣工使用。說起來,報話大樓和西安人有著很深的感情。過去,我住在西安青年路的老院里,每天晚上都能聽到報話大樓報點的鐘聲和“東方紅,太陽升”的音樂旋律,讓人心動不已。每次從西華門十字經(jīng)過,我都要深深地看上一眼西安報話大樓。如今,西安報話大樓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標志性建筑。已經(jīng)深深印在西安人的心里。
說起北大街,還有過去的通濟坊大樓,這座大樓地處北大街中段東側(cè),建于1936年,上世紀80年代初期拆除。通濟坊大樓共有三層,大樓中間有個門洞,可以行人走車,一直往后走,就是通濟中坊、通濟北坊、通濟南坊三個小巷子。1978年,我從西安市文化用品批發(fā)部青年路倉庫借調(diào)到西安市百貨公司宣傳科從事新聞報道工作,公司辦公地點就在通濟坊大樓的二樓,一樓是大百貨批發(fā)部。這座樓房內(nèi)部是一個轉(zhuǎn)角樓的結(jié)構(gòu)形式,中間天井是玻璃全蓋,光線比較好。樓里的房子全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木樓梯、木地板,走起路來咚咚地響,整層樓都能聽見。每個房間還有一個西式壁爐,這是冬季取暖用的,壁爐燒起來,整個墻和屋子都是暖洋洋的。我記得通濟坊大樓的房子很高大,夏天屋里很是涼快,我在這里工作了約有5年時間,留下了滿滿的回憶。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