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華一直記得1952年10月1日這天。在經(jīng)過14個月的緊張建設后,西安市第一座水廠宣告建成,正式向市民供水。
西安第一次實現(xiàn)了城市自來水供應。當天,騾馬市、東二道巷、尚儉路三個售水站開始放水,市民們敲鑼打鼓,迎接“吃上自來水的生活”。
1952年西安人吃上自來水
受自然條件限制,西安一直屬于水資源極度貧乏城市。
西安籌建自來水供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35年。1936年,名為“西京自來水廠”的工程開始籌建動工,沒多久便因為抗戰(zhàn)爆發(fā)而停止,“只打了三口水井,半座水塔。”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同年8月,西安市政府建設局成立了“自來水籌建小組”,在原西京自來水廠的舊址上開始重建。
1952年建成的第一座水廠,每天的供水量為5000噸,供應服務的人口僅幾萬人,主要以城墻內(nèi)居民使用為主。
家住西關正街附近的老居民劉師傅,仍然記得1952年剛通自來水時的場景:“附近每個街道都接進來了一根自來水管道,上面安著兩個水龍頭,大家提著桶排隊接水。”
建設新一輪供水體系
馮世華80歲,渭南人,1965年大學畢業(yè),進入西安市自來水公司,先后擔任自來水公司經(jīng)理、總工程師,參與設計了西安第一座水處理系統(tǒng)、斜管沉淀系統(tǒng)和虹吸過濾池等重大工程,是西安城市供水體系建設的拓荒者、親歷者和見證者。
1954年,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全面實施,新中國工業(yè)投資項目的三分之一安排在西部地區(qū),加快開發(fā)和建設大西北逐漸形成熱潮,來自五湖四海的熱血青年從此在西安生根發(fā)芽。自來水供應,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也是從這一年起,西安開始了新一輪的供水體系建設。建設先后分為四期完成,歷時近40年。第一期建設,選擇在了浐河灞河水源地,即后來建成的西安市第二水廠。
“1971年的時候,浐河地下水源衰減嚴重,為了利用這里的原有設施,我們開始在附近修建地面水取水工程,以補不足。”這一年,成為西安利用地表水作為自來水水源的開始。
與地下取水不同,開采地表水作為水源地,不僅需要河流常年有穩(wěn)定的水量,還需要混合、沉淀、過濾、消毒等一系列處理工藝,難度很大。
馮世華上大學時,學的就是給排水專業(yè),他利用專業(yè)知識,與同事們一起,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終于在1971年,在浐河附近建設了第一套簡易平流式沉淀池,后來又設計了斜管沉淀、虹吸過濾池,水質(zhì)大大改善。
后來,西安又先后建成了第三水廠、第四水廠、沙河水源地等等,到1991年,西安建成了5個水廠、9個水源地、208口深井,日供水能力達到67萬噸。
曾遭遇“水荒”
目前,西安城區(qū)市民吃的水,80%來自黑河金盆水庫、石砭峪水庫和石頭河水庫組成的黑河引水系統(tǒng)。其中,金盆水庫的貢獻最大,日均為西安供水120萬立方米,可以保證西安城區(qū)供水需求。
很少有人知道,在改革開放初期,西安也曾遭遇過“水荒”。
隨著西安城市建設的不斷發(fā)展,經(jīng)濟突飛猛進,城里一些地勢較高的地方,每到6月—9月用水高峰期,時不時就停水。“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每天定時供水,早上兩小時,下午兩小時,用應急送水車、灑水車為市民免費送水。”
1998年,石頭河、黑河清流開始注入西安,西安缺水的歷史基本結(jié)束。
2001年,黑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竣工,作為黑河供水樞紐工程之一的西安市南郊水廠正式向市民供水,不僅實現(xiàn)了供水量的突破——西安市日最大供水量達到了165萬噸,同時供水格局發(fā)生變化,“從以地表水為主改為地下水為主,供應更加穩(wěn)定。”
本報記者 宋雨 實習生 楊讓晨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