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時節(jié)鄧海攝
□ 翟正蓀
當林子間的鐵卷尾叫著“算黃算割”的時候,關中一帶的農民便將屋后墻壁上掛了一年的釤子取下來。釤子是件高效的夏收工具。在關中農村,一個好勞力使用鐮刀一天能割二畝多小麥,而用釤子則能割四到五畝。
一
據說釤子是諸葛亮發(fā)明的,但這僅是據說。而真實的釤子于我,不但見過,而且用過。
上世紀七十年代,釤子是關中農村必不可少的夏收利器。
麥黃一晌,蠶老一時。當林子間的鐵卷尾叫著“算黃算割①”的時候,關中一帶的農民便將屋后墻壁上掛了一年的釤子取下來。
其實,釤子就是一把大鐮刀。其刀刃和普通鐮刃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一樣寬窄,一樣鋒利,但要比普通的鐮刀長四到五倍。家鄉(xiāng)人把釤子的刀刃叫釤片,釤片安裝在一件竹木結構的半圓形淺筐上——這筐用竹皮粗粗編織成網狀,筐的底邊是木質的,釤片就貼著這木頭做的底邊緊嵌其上。
二
彎彎曲曲的鄉(xiāng)間土路,迎面吹來的熱風飽含著關中平原小麥成熟的氣味。
使釤子的男子扛著釤子,提著盛磨鐮水的瓦罐,頂著烈日走向麥田。
烈日當空,萬里無云。金黃色的麥田在陽光下一片燦爛,一望無邊。
使釤子的男子選好開鐮的方位,退后一步,擺開架勢——他一手緊握釤子木柄,另一只手拉直了系在釤子上的皮繩,然后掄開釤子,“颯——”的一聲,一道弧形劃過,那些經釤刃掃過的麥子,便齊刷刷地倒在竹皮做的網筐中。接著,使釤子的男子將手中的木柄輕輕抬起,對側的“羊角②”也就著地,滿筐的麥子便順順當當傾倒在身后的麥茬地上。
那些鋪放在麥茬地上的麥子,麥穗一律齊齊地向右,厚薄也幾乎一致。割麥的漢子掄著釤子一步一步,越走越遠,他身后割倒的麥子越來越多,就像一條長長厚厚不斷延伸的金色地毯。
烈日下,令人興奮的“颯——颯——”聲有節(jié)奏地不絕于耳,使釤子的漢子揮汗如雨。他幾乎整個中午或下午都在釤麥,偶爾停下來擦把汗,直起腰,向四處望一望,那些散落在各處麥田或使鐮刀或使釤子的農人也都沒有停下。莊稼人將夏收稱作“龍口奪食”,大家都是憋足了勁兒和老天爺搶時間——這是一場拼搏,一場競賽,一場充滿激情和活力的生存之戰(zhàn)。
三
看到那些使釤子的男人走在路上不急不忙的樣子,你也許會覺得那樣子有些散漫。他們工作時會先整理好釤子上的皮繩,選好開鐮的方位,一切都那么有條不紊,不緊不慢。尤其是那“顛麥”的動作,簡直稱得上瀟灑——有時,釤子貼著地面“颯”的一聲掃過,一些根部已被割斷的麥稈還沒醒過神來似的直直立著。這時,使釤子的男子便會停下,然后稍稍使力,將釤子輕輕一顛,剛才那些還在發(fā)呆的麥子就會跟著跳進網筐,馴服地倒下。而難得的是,使釤子的農人這些不緊不慢甚至稱得上瀟灑的動作要不斷重復,一個中午,一個下午,甚至一天兩天,三天五天。這該需要多大的耐力和韌勁!
釤子是件高效的夏收工具。在關中農村,一個好勞力使用鐮刀一天能割二畝多小麥,而用釤子則能割過四到五畝。鐮刀割麥是一人連割帶捆,而釤子需要兩人搭檔。當年本人就曾“跟”過釤子。
所謂“跟釤子”,就是跟著釤子捆個子。關中人把麥捆叫個子。使釤子的人在前面釤麥,一鐮接著一鐮,釤倒的麥子連綿不斷。跟釤子的人拿一把卸掉刃片的鐮肘,彎著腰將割倒的麥子攏堆,捆好,然后直起身子,將捆好的個子提起,輕輕一蹾,“個子”便穩(wěn)穩(wěn)地站在麥茬地里曬太陽。若是收成好的麥田,一步就是一個“個子”。當你捆完一片地,放眼望去,立起來的“個子”一個接著一個,滿地都是,朗朗晴空下,就像一行一行威武的列兵。
四
使用釤子是力量和技巧的結合,角度的把握和力氣的分配都是在運動中完成的,其難度和妙處都在這里。生手上陣,不小心便會弄壞“羊角”或傷及自身。我在農村多年,雖也使過釤子,但終未學成,至今想起仍覺汗顏。后來因為上學、工作,釤子于我便有緣無分,漸行漸遠。
大約從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農村機械化的發(fā)展,釤子這種延續(xù)了一千多年的傳統(tǒng)農具,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我家鄉(xiāng)當年的麥田已被許多豪華的水泥樓房替代,不少釤麥割麥的好手也已離世,但我仍然不曾忘記當年的三夏大忙,不曾忘記釤子釤麥不絕于耳令人興奮的“颯颯”聲,我懷念并敬重那些肯吃苦、有智慧,面色黝黑、樸實無華而又默默無聞的農民兄弟。
注:
①算黃算割,關中方言。即邊黃邊割的意思。
?、谘蚪?,這里指釤子底邊右端的一節(jié)羊角狀木頭。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