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虘爵
珍寶賞析
春節(jié)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等中華文明理念,也承載著家庭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人類共同價值。許多國家和地區(qū)把春節(jié)作為法定節(jié)假日,全球約五分之一的人口會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jié)。
春節(jié)歷史悠久,傳說興起于虞舜時期年頭歲尾的“臘祭”或祭神祭祖活動。其實春節(jié)并不只是指某一天,它代表著年終歲首的一段時期?,F(xiàn)今狹義的春節(jié)一般指中國農歷年的歲首,即農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在古代叫“元旦”,辛亥革命后采用公歷紀年,遂改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而民間廣義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算起,一直到正月十五,其間要開展許多節(jié)慶活動。
春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流傳久遠的共享節(jié)日,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醒目符號。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lián)、貼福字、吃餃子、發(fā)壓歲錢、拜年,圍繞辭舊迎新、祈福納祥、團圓和諧的主題歡慶這一佳節(jié)。春節(jié),不僅是中國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它所承載的不僅是家人團聚、辭舊迎新、祈福安康的愿景,還有深厚的歷史、倫理與社會意義。
鳳翔木版畫郵票
鳳翔木版年畫:
珍貴的歷史圖像檔案
在聯(lián)合國非遺評審現(xiàn)場,中國代表團依照中國傳統(tǒng)年俗,向前來祝賀春節(jié)申遺成功的代表贈送了紅包,紅包上印的正是中國木版年畫。年畫,始于古代的“門神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其淵源可以上推至秦漢或更早期人們用于驅鬼、避邪之類的守護神門畫。早在北宋,王安石就用“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記錄了年畫對當時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年畫主題無論是歷史傳說還是蟲魚鳥獸,寓意都是祈福迎祥。中國地域遼闊,木版年畫產地遍及南北,它們在造型、色彩、技藝、審美等方面不盡相同、各具特色。而陜西鳳翔木版年畫則因古樸優(yōu)美的獨特風格,在中國木版年畫中獨樹一幟。
如今正在西安市民俗博物館進行展出的“木上新色——鳳翔木版年畫精品展”中,就展出了財神、土地神、井龍王等年味滿滿且寓意迎福納祥、趨吉避兇的祭祀神畫。鳳翔木版年畫基本保持了原古版年畫的藝術風格,且經數百年淬煉后風格及藝術品味成熟獨特,成就了中國特別是西北地區(qū)不可多得的民間風俗畫卷,堪稱中國傳統(tǒng)年畫的“活化石”。在雕刻手法上,鳳翔木版年畫繼承了本地秦、漢、唐、宋石刻藝術和壁畫藝術端莊、凝重、大方的特點,融合了刺繡、剪紙的造型技巧,借鑒了秦腔的表演藝術,使畫面粗獷、豪放而又鮮活靈動。在工藝制作上,它由初創(chuàng)時期的墨線畫,逐步發(fā)展到以墨畫線、線間染色的彩墨畫,直至純粹套色,不著墨痕的彩畫。它沿用傳統(tǒng)刻版套印工藝和手工作坊生產,全以手工雕版、土法印制,局部手繪染填,套上金銀二色,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
鳳翔木版年畫數百年來一直深受陜、甘、寧、青、川地區(qū)百姓歡迎,在產量最盛的高峰期時,其年產量可達600萬張。鳳翔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主要分為祭祀畫、谷雨畫、春牛圖、戲文畫、吉祥畫、風俗畫等。在取材內容上,有象征驅邪逐惡的“秦瓊”“敬德”,寄托美好祝愿的“吉祥如意”“狀元進寶”,富于生產、生活氣息的“女十忙”“四時報喜”,神話傳說“天仙配”“西游記”等,題材十分廣泛,是中國近千年民俗民情的形象記錄。祭祀畫主要用于過年時人們祭祀神靈,如門神畫、家宅六神畫(天神、灶神、倉神、龍王、槽馬侯、土地神)、財神畫等。到了谷雨節(jié)農戶都要張貼谷雨畫和春牛圖。谷雨畫有單雞、雙雞、張?zhí)鞄煹?,是驅邪?zhèn)宅,令毒蟲遠避的鎮(zhèn)物。春牛圖上印有當年的二十四節(jié)氣日期,能起到指導農事的作用。而大量的戲文故事畫和祈福納祥畫則構成了鳳翔木版畫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的主體。此外,描繪當地風情習俗和生活場景的風俗畫也占有相當數量。鳳翔木版年畫全部以手工雕版,土法印制,局部手繪填染,風格古樸自然,造型夸張飽滿,色彩對比強烈,具有鮮明的西部黃土風情和西部地域藝術特色。
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潘魯生指出,鳳翔木版年畫具有西北地區(qū)民風粗獷豪放的特點,其雕版線條挺括有力,人物形象糅進了秦腔表演身段的造型;尤其是年畫門神形象威猛而富有張力。鳳翔木版年畫的色彩與鳳翔泥塑、西府社火臉譜的賦色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其五色象征意味十分突出。明清戲曲的發(fā)展,各類小說、曲藝、地方小戲的故事敘事方法融入到年畫中,形成了寓教于樂、通俗易懂的藝術形式,成為民間指導農事活動,兼有娛樂教育功能,一覽歷史古今的百科全書。例如,鳳翔木版年畫的藝術形式與當地傳統(tǒng)民居建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鳳翔年畫題材類型十分豐富,按照年畫張貼位置,可分為門神畫、祭祀神畫、窗扇畫、窗畫、墻畫和中堂畫六種主要類型。“房子半邊蓋”是陜西關中民居的建筑特色,這種房屋依據地形地勢而建,除門窗外其余三面是墻壁。在傳統(tǒng)村落中,從大門、庭院、動物圈舍,到窗扇、墻壁、炕圍、灶頭、中堂、井臺都要按照民俗張貼年畫。民居中入戶門和采光、通風的窗戶都是十分重要,陜西的窗戶稱為亮窗,常用的窗畫題材有40多種。鳳翔木版年畫門神,除常見的門神題材秦瓊、敬德外,還有方相、方弼等取材于封神演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鳳翔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1月,“執(zhí)鞭敬德”“佳人愛菊”等鳳翔木版年畫被選中登上郵政總局發(fā)行的2011年2月國家特種郵票。鳳翔木版年畫,不僅是年節(jié)氛圍的點綴,更凝結著虔誠祈愿,寄托著中國人代代相傳的樸素追求,期待著年歲輪回后又一次的萬象更新;更蘊含著上千年農耕文明的生活縮影與理想寄托,是珍貴的歷史圖像檔案。
累絲嵌玉鑲寶金如意 明代
“福”與“食”相關文物
《福祿壽三星圖》西周鯉魚尊
五千年中華文明,一個“福”字貫穿始終。
對中國人來說,春節(jié)意味著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祈福納祥。貼春聯(lián)、掛年畫、貼窗花、貼福字……這些習俗飽含著對過往一年的感恩和釋懷,也有對新年的憧憬和夢想。西安碑林博物館藏文物中,清代畫家趙希獻繪的《福祿壽三星圖》中也滿溢著喜氣洋洋的年味兒。其中,福星主吉祥、子孫永保、社稷安寧等,祿星主功名利祿、盛衰興廢等,壽星主長生,全圖表現(xiàn)了富貴圓滿、長生無極、多子多福、吉祥如意的觀念。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館藏的明代累絲嵌寶麋鹿形金盒,鹿被視為能給人帶來吉祥和預示瑞象的神獸,諧音“祿”。金鹿四足旁各裝飾一朵祥云,給人以祥和安寧之感,口含仙草則寓意健康長壽。明萬歷款累絲嵌玉鑲寶金如意,也是突出吉祥如意美滿之寓意。
累絲嵌寶麋鹿形金盒 明代
年夜飯,是春節(jié)的重頭戲?!稜栄?middot;釋天》中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歲為名”,“年”在此被當作收獲的象征,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吃一頓以示慶祝,逐漸演變?yōu)槟暌癸?。我國早在漢代就有除夕吃團圓飯的習俗,古人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長安區(qū)南里王村唐墓壁畫《宴飲圖》,就描繪了豐盛的宴席,瓜果酒蔬或雞鴨魚肉,美味佳肴中大多還有一道魚,取其吉慶的諧音,寓意新的一年能夠多子多福、年年有余。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館藏的西周時期的鯉魚尊,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了,這是我國首次發(fā)現(xiàn)的立體鯉魚造型青銅器,它不是祭祀用的禮器,是真正在飯桌上用的實用器。這件青銅鯉魚尊從寶雞市茹家莊青銅器窖藏出土,通高15厘米,長28厘米,是國家一級文物。此尊為鯉魚形盛酒器,魚身肥碩但比例協(xié)調,腹內中空。魚口微啟以作流,魚背部有長方蓋,酒水可從此處注入腹內。蓋面設背鰭狀鈕,鈕兩側下部各設一半環(huán)形鈕連一鈕環(huán)。蓋面兩側各飾一細陰線雕鯉魚紋,邊沿飾兩龍蛇狀紋,蓋沿后緣飾陰線竊曲紋。魚腹下有兩兩相對、雙手捧腹作負重狀的4個“大力士”,他們表情夸張、生動有趣。
三彩雙魚形壺 唐代
鯉魚尊器形逼真生動,優(yōu)美典雅,堪稱青銅藝術珍品。魚很早就走進了人類的生活,半坡魚紋是我們最熟知的例子。青銅器上的魚紋則大多出現(xiàn)在商代晚期且并不多見,自西漢開始,魚紋逐漸盛行。千年來“魚紋”長盛不衰,以魚為主題的各類“周邊”也層出不窮,人類賦予它的多子多福、年年有余、鯉魚躍龍門等美好文化內涵,也在傳承中不斷豐富發(fā)展。時至如今,“好運錦鯉”依然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由衷祈愿。青銅器上有魚紋出現(xiàn)并不普遍,像鯉魚尊這樣立體的鯉魚造型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
珍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代三彩雙魚形壺,作為一件非?;铎`活現(xiàn)的“仿生”魚形三彩器,造型奇特而夸張,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做工精湛。其釉面色澤溫潤,三彩流淌而釉料交融,形成無比絢麗的色彩,令人過目難忘。這件魚形壺1992年出土于西安市長安縣南里王村的一座唐墓中,是唐代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動物形象的肖形酒器。壺體為扁圓腹,由兩條腹部相連的鯉魚構成,器肩部即兩魚頭頂部各有一鼻,可穿繩系提,器口較小,由兩魚嘴共同撐起。魚尾朝下為器足。整個器體除魚尾處外皆施三彩釉。此壺造型設計突破常規(guī),巧妙地利用兩條對擁的魚構成壺體輪廓,從側面看,是一條軀體圓渾肥碩的鯉魚正縱躍出水面,使人想到鯉魚跳龍門時的一搏;從正面看,又猶如兩魚相對嬉戲,爭搶食物,生活氣息濃厚。器形與魚體的結合自然流暢,不露半點人工雕琢之痕。
漢代春節(jié)期間常常會喝“椒柏酒”,將酒用柏葉花椒浸泡,用以祭祖或獻之于家長以示祝壽拜賀之意。飲酒前還要致新年祝詞,稱之為“椒花頌”。據說喝了之后,能讓身體通泰康安。唐宋時期流行飲“屠蘇酒”,其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邪除祟之用。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yī)華佗創(chuàng)制而成,起初是為防范疫病,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就在《備急千金要方》寫道:“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后來,演變成為歷代相傳的習俗。“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的這句詩里,便提到了這種酒。此外,陜西歷史博物館藏的彩繪果盤女立俑,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的金代雙魚銅鏡,陜西歷史博物館藏的西周時期的鳳柱斝和虘爵,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藏的明代金酒具都是中國節(jié)日傳統(tǒng)飲食習俗的代表文物。
“開元通寶”金幣 唐代
春節(jié),還意味著吉利如意的紅包
金銀“開元通寶”與吉慶節(jié)日
從漢代開始,就有宏大而隆重的新年朝賀了。此時,除正式禮儀外,皇帝還要給文武百官發(fā)紅包,那么皇帝會賞賜些什么給大臣呢?
近日前往法國參加“中國·唐”外展的“開元通寶”銀幣,以及與它一同出土于何家村窖藏的30枚“開元通寶”金幣,都不是流通貨幣。作為迄今為止僅見的“金開元”,“開元通寶”金幣是皇室貴族在游戲、壓勝、洗兒、撒帳等吉慶活動或宮廷賞賜時用的。
現(xiàn)藏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的“開元通寶”錢,其模板是由書法家歐陽詢親筆所書,面文“開元通寳”,“開元”其實并非指代當時年號,而面意指開辟新紀元,即“開國奠基”之意;“通寶”則意味著它是通行的寶貨,其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杜f唐書》中記載,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廢五銖而改設“開元通寶”錢。從漢朝至隋朝的漫長歷史長河中,五銖錢始終是主要的流通貨幣,承載著社會經濟的重要使命。然而,由于長期的戰(zhàn)亂和治理的疏忽,幣制陷入了混亂,錢幣質量參差不齊,這給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唐高祖李淵毅然廢除存在已久的五銖錢,并著手鑄造嶄新的“開元通寶”錢幣。
開元通寶的制造十分規(guī)范,每枚開元通寶的圓徑和重量都是統(tǒng)一的,由于其質量合理,做工精美,深受百姓喜愛。在唐代,開元通寶的使用非常廣泛,不僅在民間流通,也用于官方的財政支出和稅收。除了常見的銅質開元通寶外,唐朝還特別鑄造了金、銀質開元通寶。陜西歷史博物館藏的唐代金開元通寶和銀開元通寶,這兩種貴重金屬僅用于皇家賞賜和顯貴玩賞,不是流通貨幣,結合文獻記載,可以分析這批金銀開元通寶的用途及性質,進而了解宮廷習俗。金錢(幣)作為賞賜,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唐代賞賜進奉金銀成風,唐玄宗時期,經常搞一種叫金錢會的賞賜下屬金錢的活動,長安城大內的承天門,是唐代各朝皇帝頒布詔令、赦書或舉行朝會慶典的地方,唐玄宗常常在承天門樓上陳樂設宴,招待臣屬,并向樓下拋撒金錢以作賞賜,形成有名的金錢會。這種撒金銀錢賞賜臣屬的活動,直到宋代仍有遺風。“開元通寶”錢的出現(xiàn),革新了唐代以前以重量為錢幣命名的舊制,開辟了中國錢幣史上的新紀元,它與秦半兩和漢五銖并稱為中國歷史上作用最大,影響最廣的三大貨幣體系,是我國貨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錢幣。
黃釉樂舞俑 唐代
“過大年看大戲”
唐代黃釉樂舞俑三彩童子疊置伎俑
俗話說“過大年看大戲”,一些靈動的文物令人觀之動容,美妙的音樂、優(yōu)美的舞蹈呼之欲出,仿佛再現(xiàn)著長安守歲的盛況。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的唐三彩載樂駱駝俑,西安博物院所藏的胡人奏樂俑等,無疑是其中的精彩代表。唐代舞蹈與音樂結合緊密,特別是從中亞、西亞及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傳入的樂舞,深受人們的歡迎,成為時尚。不僅在節(jié)日慶典上有歌舞表演,富貴之家外出郊游也要帶上伎樂,樂舞在人們生活中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
三彩載樂駱駝俑 唐代
珍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代黃釉樂舞俑,1972年由陜西省禮泉縣鄭仁泰墓出土,充分展示了唐代樂舞的豐富。這組俑由兩件舞俑和五件樂俑組成,舞俑們頭梳雙髻,表情溫婉,雙手分執(zhí)帛巾兩端,兩者相對,正揮動雙臂,婆娑起舞;五件樂俑中有一人頭梳單螺髻,雙手斜放右邊作吹長笛狀,其余四人均頭梳雙螺髻,一人擊鼓,另外三人的樂器雖已消失,但動態(tài)猶存。她們圍坐在地上,全神貫注地為舞蹈者伴奏。唐代有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員可以蓄養(yǎng)女樂的規(guī)定,鄭仁泰早年追隨李淵父子軍功顯赫,具備擁樂自娛的地位和條件。這組樂舞俑表演樂舞既含有傳統(tǒng)中原樂舞的成分,也含有西域音樂的成分,反映了唐代早期由于全國統(tǒng)一和經濟的發(fā)展,音樂舞蹈文化藝術也呈現(xiàn)出繁榮昌盛的局面。
中國雜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漢代被稱為百戲。人們總會在春節(jié)等一些重大節(jié)日,在街頭表演雜耍來慶祝。西安博物院珍藏的唐三彩童子雜技俑,無疑是其中的精品文物。唐代百戲兼收并蓄、雜糅胡伎,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繁盛局面。春節(jié)期間,百戲演出已成為常態(tài),寺院大都設有專供演出的戲場以供百姓娛樂,演出類型幾乎涉及到百戲的各個類型,雜技、幻術、說唱、歌舞雜劇等悉數在列。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xiàn)了雜技,漢代稱之為樂舞百戲,隋朝稱之為散樂,而在唐宋時期稱之為雜技。西安博物院珍藏的三彩童子疊置伎俑、大力士雙目圓睜,腹部圓鼓,雙手作平衡狀,雙腿分開站立于底板上,頭頂上有兩組六個童子,每組三人。最頂端童子身穿開襠褲作高空撒尿狀,十分頑皮可愛,其余童子均做各種不同的動作,造型優(yōu)美,是目前同類題材中少見的唐三彩精彩作品。疊羅伎,即今天的“疊羅漢”,俗稱“碼活”,這是一個在唐代新崛起的雜技項目。這件唐三彩俑表現(xiàn)生動異常,真實再現(xiàn)了唐代雜技的高超水平,是研究我國古代百戲雜技藝術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文物串聯(lián)起古今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祈盼,春節(jié)申遺成功則串聯(lián)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世界文化,讓世界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標志著春節(jié)這一中國文化瑰寶走向全球,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文/圖 清宇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