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五味”最早記載于中醫(yī)四大經(jīng)典著作之一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神農(nóng)氏嘗百草,先分有毒無毒,再分寒熱溫涼,為其定性(又稱氣),最后辨辛酸甘苦咸,為其定味。“氣味”不同,其作用就有差異。
四氣分為寒、熱、溫、涼四種。一般情況下,寒涼的食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生津、通利二便的作用。溫熱的食物則有溫中散寒、助陽益氣、通經(jīng)活血的功效。還有一些食物寒熱不明顯,性質(zhì)比較平和,有平補氣血、健脾和胃等功效。中醫(yī)理論著作《素問》提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平時喜暖怕冷、有風寒感冒、大便稀薄(不成形)等人群,可適當食用溫熱性的食物;常有口渴心煩、咳嗽痰多、小便黃赤、大便秘結等癥狀的人群,可食用寒涼性食物來保健。需要注意的是,日常飲食要“寒熱并調(diào)”,即寒涼食物和溫熱食物并用,以防止寒或熱過度。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種氣味,另有氣味不明顯者為淡味。無論食物還是藥物,均有五味性能:一是具有陰陽屬性,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二是五味具有不同的作用趨勢與效能,辛味“能散能行”,有發(fā)散解表、行氣活血的作用,多用于外感表證及氣滯血瘀等?,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五味的區(qū)別主要與食物中所含的揮發(fā)油、皂甙、生物堿、酚等化學成分有關。酸味“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這類食物大多含有機酸。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月經(jīng)過多者,適當吃酸味食物有輔助治療的作用。甘味“能補能緩”,有滋養(yǎng)補虛、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含有糖類、甙類、氨基酸、脂肪等。苦味“能泄能燥”,有清熱瀉火、止嘔止呃、通利大便、祛寒燥濕、瀉火存陰等作用。咸味“能下能軟”,有助通便、消散結塊、益腎陰血。
正如《素問》中所說:“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此五味所傷也。”雖然人體有自我調(diào)節(jié)功能,偶爾偏嗜五味不會有特別大的影響,但長期過食某一味就可能導致臟腑功能失調(diào),誘發(fā)疾病。因此要注意“謹和五味”,使各種食物合理搭配。例如,炒苦瓜時用少量辛熱的辣椒作為佐料,可抑制苦寒。(據(jù)人民健康網(wǎng))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