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十里鹽灣
□ 周世久
“十里鹽灣”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馬蹄溝鎮(zhèn)。據(jù)明清《延綏鎮(zhèn)志》記載,三皇峁、馬蹄溝、姜家崖三個村上下川長達十多里盡是鹽灘,故稱“十里鹽灣”。當?shù)厝嗣?ldquo;刮土熬鹽”,俗稱“刮金板”。十里鹽灣所產的小鹽晶瑩潔白,味道純正且易融化,歷史悠久,極富盛名。
從明朝到清末,馬蹄溝十里鹽灣都十分興旺。到了民國年間,鹽灘面積、產量時盛時衰。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大肆封鎖陜甘寧邊區(qū),黨中央毛主席號召陜甘寧邊區(qū)人民大力開展大生產自救運動,馬蹄溝十里鹽灣人民積極響應黨和邊區(qū)政府的號召,在工會組織領導下,廣大鹽工起早睡晚,苦干實干,多打井、多產鹽,很快使原有的幾十口井發(fā)展到120多口,鹽工由原來的200多名增至七八百名,成為子洲縣食鹽生產史上的鼎盛時期。當時,王震的359旅派遣46團進駐十里鹽灣,在團長周欣率領下打井、采鹽,勞動場景十分紅火熱鬧。山道上響鈴叮當,馱鹽的驢隊浩浩蕩蕩,絡繹不絕,將十里鹽灣的食鹽運往革命圣地延安,運往戰(zhàn)火紛飛的前線。
十里鹽灣人民踴躍參加變工隊、互助組,掀起了一個比干勁、比高產、比貢獻的大生產熱潮,涌現(xiàn)出了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受到陜甘寧邊區(qū)政府表彰獎勵。其中,水澆灣村鹽工郭富財,年過五旬不服老,起早貪黑少休息,一人干幾人的活,年產鹽47石之多,比一般鹽工多出三分之一還多。因此,郭富財獲得由朱德總司令親筆題寫的獎狀,并稱贊他是“鹽工勞動英雄”。
十里鹽灣當時約有鹽灘三百多墑,年產小鹽在15000石以上,年產值達1650余萬元。當年延安創(chuàng)辦的《解放日報》曾多次報道“十里鹽灣”的先進事跡。
目前,在子洲海航紅色記憶博物館陳列著十里鹽灣當年種鹽熬鹽用過的轆轆、井繩、桶擔、馬勺、鹽鍋、鹽甕、耙子等所有生產工具。子洲縣馬蹄溝鎮(zhèn)十里鹽灣為陜甘寧邊區(qū)的經濟建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所以,毛澤東主席曾動情地說:“寧丟延安,不丟十里鹽灣。”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