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康
今年3月18日,恩師杜向民先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留給親人、朋友和學生們無盡悲傷和無限不舍,更是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先生身后,我?guī)缀鯚o時不在思念先生、體會先生,我真切地感到,先生深刻生動地留在了我們心里,將永遠溫暖我們、激勵我們、引導我們。
真誠的先生
先生生在黑龍江明水縣的偏僻山鄉(xiāng),經(jīng)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的饑荒和十年動蕩,高中畢業(yè)后還擔任過小學教師、鄉(xiāng)鎮(zhèn)文書、村黨支部書記等基層職務,考入大學后來留校,從輔導員一路走到高校書記、校長等領(lǐng)導職務,角色轉(zhuǎn)換之豐富、人生歷程之輝煌,少人能及??墒?,無論在什么崗位、什么境遇,他待人接物處事的心態(tài)始終平和寬容。作為非常親近的學生,我從未見過他頤指氣使或者居高臨下,無論是對學生、對部屬還是其他人,始終親和平等相待。翻閱先生的講稿,瀏覽先生生前的視頻,都能看到他始終不變的本真,沒有套話官話假話,有的只是推己及人和設身處地,有的只是掏心掏肺和以誠相待。我想,這也是先生身后近千人自發(fā)趕去送別的原因了。
親和的先生
先生最重情義。記得21年前,先生前腳調(diào)到西安,擔任西安地質(zhì)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我后腳大學畢業(yè)回到西安工作。剛參加工作我就去看望先生,突然看見電視機頂上有個一帆風順的工藝品很眼熟,走近才發(fā)現(xiàn),這正是幾年前先生從長春調(diào)赴鄭州臨行前,我和另外一個同學湊錢送先生的小禮物。當時我們撕了一個紙條,寫上祝福的話語,用透明膠帶貼在上邊。過去幾年,先生從長春搬家到西安,不但還留著這個紀念品,甚至還完好保留著我們當年寫下的紙條。
重情重義,真誠待人,這是先生始終如一的特質(zhì)。對于學生學業(yè)或者人生的點撥指導幫助,更是幾乎做到了有求必應,傾力而為。我自大學畢業(yè)后就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工作,當時對提升學歷并不重視,先生多次催促,后來更是直接下達“任務”,督促我考研。2009年我的兒子出生不久,先生和師母一起乘車到我家探望。這些年來,幾乎所有學生的婚禮他都親自出席。回顧這段經(jīng)歷,可知先生對學生愛得深沉、幫得真切。先生幫助過無數(shù)人,溫暖過無數(shù)人,這也是先生的巨大人格魅力所在。
有為的先生
在先生的人生歷程中,責任是最為重要的關(guān)鍵詞。先生的一生,都以最大限度地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和自己該做的事為最大追求。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26年前我剛步入大學,先生當時擔任學校黨委副書記,帶領(lǐng)學工干部逐一走訪全校所有新生宿舍,對同學們噓寒問暖的熱情眼神。門下所有研究生的論文選題建議、指導修改、審核等環(huán)節(jié),先生都是親力親為,從未因公務繁忙而有絲毫懈怠。不辭辛勞,不厭其煩,是先生多年如一的作風,無論崗位怎么調(diào)整,無論時空如何變換。
茍利國家生死以,不因禍福避趨之。先生在相當程度上真的做到了。正是由于他強烈的奉獻和擔當精神,才能不計得失地積極支持三校合并而有今天的長安大學,才能大幅度優(yōu)化學科引進人才,才能大幅提高教職工津貼,才能化解歧見實現(xiàn)辦學重心北移,才能推動學校各重要領(lǐng)域取得長足發(fā)展。
尚學的先生
無論事務如何繁忙,無論壓力如何巨大,先生一生始終沒有放松治學和教書育人。從本科時種下的地學情結(jié),到碩士求學南開打下的經(jīng)濟學功底,及至長期從事高校教育管理而開展的思想政治理論研究,先生須臾不忘讀書,須臾不忘著文,須臾不忘傳道授業(yè)。先生的論著,不像一般學者虛來虛去的凌空高蹈,而是面向問題面向?qū)嶋H,可以說是在實踐中學習思考,在應對挑戰(zhàn)解決問題中創(chuàng)新探索的結(jié)晶,帶有鮮明的知行合一特點。
先生始終看重教師身份,無論什么崗位,始終堅持親上講臺為學生授課。記得我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先生為我們講授西方經(jīng)濟學,因為學術(shù)范式和理論框架迥異于中學時接觸的內(nèi)容,學生接受難度大,加之課時安排得少,先生每節(jié)課都奮筆疾書,把黑板寫得密密匝匝。為了騰出更多時間講解,先生幾乎每次都是以極其匆忙的速度擦黑板。粉筆灰飄飛,落滿了肩膀,先生常常額頭汗水晶晶發(fā)亮。所有同學都在先生的課上受益良多。
堅定的先生
先生一生堅守清清白白做人的原則,堅守為所當為的基本立場,無論擔任什么職務,無論面對怎樣的壓力,都能把認準的事情、該做的事情,義無反顧地推進實施。
在擔任主要領(lǐng)導職務后,先生看到學校教職工待遇多年沒有提升而遠遠落后于同類院校,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人才隊伍穩(wěn)定和學校長遠發(fā)展,下定決心籌措資金,頂著壓力大幅提高了職工待遇。為了適應辦學中心北移的需要,先生克服困難和各種阻力,順利啟動和完成了教職工改善性住宅建設工程。先生鐵腕推進清理整頓渭水校區(qū)內(nèi)部分教師家屬私搭亂建的商業(yè)門面時,面臨個別人強烈反對而完全不為所懼。在先生的堅持下,風波很快得以平息。先生身后,長安大學教職工選房的時候,很多老師都想起了先生的恩澤,都說“如果沒有杜書記,就沒有大家的新居”。
先生40歲左右就有機會調(diào)入國家部委,在擔任合校后的長安大學副書記時,也曾有兩次調(diào)任省內(nèi)外兩所大學擔任主要領(lǐng)導職務的機會,可他始終不為所動。先生離去后,我越來越覺得先生品格高尚、格局高遠、能力高超。我感到,“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越高;見之若粗,而探之越精;就之若近,而造之無窮”。我愿按照先生指引我、鼓勵我、溫暖我的道路不斷向前,以綿薄之力,和萬千弟子一起,躬身而行,實現(xiàn)先生未竟的心愿,慰藉先生的在天之靈。
自此以后,當看到每一輪朝陽升起,看到每一輪皓月當空,我和萬千弟子都會想起先生,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他的道德文章,想起他的事功宏圖。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