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融融的屋子熱乎乎的炕,屯里人“貓冬”大多時間在炕上度過:鄰里串門,盤腿大坐,炕就是“沙發(fā)”;吃飯時擺上方桌碗筷,炕就是“餐廳”;晚上鋪起被褥,炕就是“席夢思”,更是我童年的“天堂”。
□周鐵鈞
我10歲時,家住東北的偏僻小屯,季入隆冬,一場大雪遮山覆路,屯里人只得待在家里,人稱“貓冬”。
那時,屯里家家住平房,外屋的大灶通連里屋的火炕,數(shù)九寒天,鄉(xiāng)鄰見面問話多是:“炕好燒不?”足見“炕”在度日中的重要??徊缓脽顭┬牡氖窃羁诿盁煟猴L向稍變就冒稱“犯風”,引灶即冒稱“倒煙”,煙火突然噴出稱“打嗆”。
炕不好燒,要找屯里的搭炕高手秦二爺,他進得門來,問清炕的毛病,就扒開某處炕面,掏出黑灰,改動一陣炕洞里的土坯,點燃灶膛,若煙火暢順,炕就“好燒”了。他如聽說炕既犯風、倒煙還打嗆,就把炕面、炕內(nèi)的坯、土、灰全部清出,重新砌成迷宮般的炕洞。他常邊干活邊告訴主人:洞墻除留有氣孔要兩面抹嚴,不然漏風就會“倒煙”,炕洞彎度、氣孔數(shù)量要看炕的長短,炕洞太直存不住熱,還會“犯風”;氣孔過多煙火滯留,就要“打嗆”。
秦二爺搭完炕,在炕洞與煙囪連接處挖個淺坑,稱“狗窩”,能“微調(diào)”通煙走火。他拿柴草點燃灶膛,蹲身歪頭看火苗的“抽力”,覺得不合適,便掀開“狗窩”炕面的土坯,或挖或墊,直到灶火被“抽”得呼呼作響,他才滿意地站起身,搓搓釘耙齒兒般的指頭。
暖融融的屋子熱乎乎的炕,屯里人“貓冬”大多時間在炕上度過:鄰里串門,盤腿大坐,炕就是“沙發(fā)”;吃飯時擺上方桌碗筷,炕就是“餐廳”;晚上鋪起被褥,炕就是“席夢思”,更是我童年的“天堂”,坐在炕頭和兄妹玩“嘎拉哈”(羊膝骨做的玩具),看小人書,聽奶奶講故事,最饒有情趣的是守著火盆吃“燒烤”。
每年夏天,秦二爺都從河灘挖回一種細膩的粘泥,摻進些羊毛用做加固,然后合勻、燜成一堆,待軟硬適中,拿過一大一小兩個木制的“火盆模子”,大盆壁抹泥,按上小盆壓實,等泥堅挺啟出小盆,翻過大盆重重一扣,一個敦厚的火盆便坐在了地上,挺實一陣,就搬到棚子里陰干。秦二爺每年都扣出百余個火盆,到了冬天誰家需用,拿幾個雞蛋或幾斤糧食便可換來一個,用過兩冬,燒得酥了,裂璺掉碴就要換新的。有的人家用鐵或銅火盆,雖結(jié)實卻熱得快也涼得快,遠不及泥火盆保溫。
火盆散熱取暖,裝添燃料頗有講究,煤或木炭嗆眼熏人,容易煤氣中毒,不行!秸稈或柴草纖囊質(zhì)軟,點燃后很快變成冷灰,也不行!唯有荊條或棗枝耐燃抗燒,最適合裝火盆,把它們剁得半尺左右,添進灶膛燒至炭色,扒出來裝滿火盆,壓實放在灶口把青煙“抽”走,直“抽”得表層灰燼發(fā)白,才端到屋去。
“火盆來嘍!”我們兄妹幾個爆出一陣歡呼,圍上去把花生角、黃豆粒、土豆片、紅薯條等放在火盆上烤,待熟了不顧炙熱,吸溜著口水添進嘴里,不一會兒就吃得鼻尖冒汗、唇周灰黑……不知誰偷偷埋了一粒玉米,都無防備時,突然“嘭”的一聲響,灰煙四起,蹦出一顆肥大的爆米花,大家爭搶中也笑得心花萬朵。待燃料燜得只剩滾燙的灰燼,還可以把粘豆包或凍餃子埋進去,灼透挖出,熱氣騰騰、濃香四溢,讓人忍不住垂涎。
如今,每憶起家住小屯時過寒冬,窗外冽風呼嘯,在暖融融的屋里燒烤小零食的情景恍如昨日,小時候的熱炕、火盆總有道不盡的情趣,說不完的故事。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