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書馬家才今日楊河壩村
今日楊河壩村
1955年7月,陜西省委機關刊物《陜西工作》刊登的《西鄉(xiāng)縣楊河壩鄉(xiāng)黨支部正確地領導了那里的互助合作》材料,被毛主席親自主持編輯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選中。在入書時,毛主席還為這篇文章寫了大段按語,讓這個小山村轟動一時,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馬家才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秦晉 余慶榮
地處巴山腳下、牧馬河畔的西鄉(xiāng)縣楊河鎮(zhèn),有一個名叫楊河壩的小村落。在上世紀50年代,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因為一段毛主席的批示而聞名全國。
楊河壩鄉(xiāng)支部的作法得到毛主席的批示
馬家才,1920年8月生,西鄉(xiāng)縣楊河壩鄉(xiāng)楊河壩村人,195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新中國成立初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歷任楊河壩村農會主任、民兵連長、村黨支部書記及西鄉(xiāng)縣委常委、漢中地委委員、省政協委員、中共九大代表等職。
馬家才的童年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不到10歲失去父親,母子倆居無定所,19年搬了17次家。長大后曾4次被抓壯丁,每抓一次,就如同下了一次地獄,總要想方設法逃走,可逃回來又被抓走。無奈之下,馬家才索性用刀砍掉自己右手的食指。
解放后,馬家才在土改中分得房屋和土地,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好日子。他打心底里感謝共產黨,并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在反霸減租、清剿匪患、土地改革的各項運動中沖鋒陷陣,1950年當選為村農會主任、民兵連長等職,是村里最早發(fā)展的共產黨員。
在上世紀50年代,馬家才擔任了楊河壩村黨支部書記。他公而忘私,善于做群眾的思想工作,處理問題公道正派,村黨支部的工作也認真扎實,深得群眾信任。楊河壩是縣上最早組織互助組的村,還被縣委選為試點,成立了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實行土地、耕畜、大農具折價入社,按股和勞力四六分配的計酬辦法。
窮則思變。在馬家才的帶領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斗,楊河壩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獲得糧食豐收,每戶分到糧食2300斤和210元現金。合作社也由最初的23戶擴大到63戶,成為遠近聞名的一面旗幟。
楊河區(qū)委針對楊河壩村農業(yè)合作社的發(fā)展壯大,以及其他村黨的基層工作,以《楊河壩鄉(xiāng)支部是怎樣領導互助合作的》為題,向西鄉(xiāng)縣委、漢中地委作了報告。1955年7月6日,陜西省委機關刊物《陜西工作》第18期以《楊河壩鄉(xiāng)支部正確地領導了那里的互助合作》為題全文登載。同年9月,毛主席閱讀了這篇文章后批示:“此件有用,一切農村的黨支部都應當這樣做。根據幾處地方的反映,在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管理委員會內設立政治副職,是必要的,各地都可以設立起來,在黨支部的領導之下,專責進行政治工作。在一個鄉(xiāng)的范圍內組織‘互助合作網’或者如同陜西楊河壩鄉(xiāng)那樣組織‘聯社委員會’,看來是有益處的。我們一定要相信這樣一點,即勞動人民中的缺點或者錯誤,是能夠經過適當的政治工作使他們加以克服或者改正的。讀者可以看到,這個鄉(xiāng)經過政治工作,使那些做販豬生意的社員不去販豬了,使那些把公牛養(yǎng)瘦了的社員把牛養(yǎng)肥了。”該批示和原文一并被收入毛主席親自主持選編的《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高潮》一書。
他帶領的突擊隊成為馬鞍堰大會戰(zhàn)的標兵
至今,在西鄉(xiāng)縣的“紅旗渠”工程——馬鞍堰水利建設史上,還記載著馬家才帶領下的楊河壩突擊隊的動人事跡。
被譽為“西鄉(xiāng)紅旗渠”的馬鞍堰大型水利工程,像一條巨大的長龍,蜿蜒橫臥在巴山北麓的崇山峻嶺之中。從1958年冬開始修建,到1973年3月建成,整個工程跨越15個年頭,除去中途停建了幾年,實用9年時間。馬鞍堰水利工程全長43.85公里,歷經左溪、峽口、柳樹、楊河、城關、堰口等6個鄉(xiāng)鎮(zhèn),惠及灌區(qū)近10萬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了西鄉(xiāng)的奇跡。在修建馬鞍堰大會戰(zhàn)中,楊河壩大隊黨支部書記馬家才率領的突擊隊以專啃硬骨頭著稱,在懸崖峭壁上順利打通了馬鞍堰“2號”、“5號”隧洞,靠肩扛手提,共移動土石方16萬多立方米,完成了老灣河渡槽及3000多米堰渠的修建任務,成為馬鞍堰水利工程大會戰(zhàn)樹立的標兵。
上世紀60至70年代,馬家才面對鄉(xiāng)村現實,帶領群眾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積極推廣科學種田。水田面積由600多畝增加到1200多畝,糧食畝產由400多斤增加到800多斤,順利跨黃河躍長江,成為西鄉(xiāng)縣農業(yè)戰(zhàn)線的先進典型。當時在西鄉(xiāng)縣,還提出“遠學大寨,近學楊河”的目標口號。1969年11月,陜西省委第一書記李瑞山專程去楊河壩的老灣治河工地慰問。
文革期間,西鄉(xiāng)派性嚴重,武斗升級,當時的“紅總”和“聯新”兩大對立的派性組織,都想借助馬家才這面大旗,要求馬家才表態(tài)支持,站在他們一邊。馬家才說,這才過上十幾年的好日子,你們舞槍弄棒地瞎折騰要造反。我是貧下中農,是毛主席共產黨把我從苦海里救了出來?,F在,我只知道響應毛主席“農業(yè)學大寨”的號召,只知道種田過日子,我誰也不支持,都不要打我的主意。一天,聯新派組織來了一群武裝人員,用武力脅迫馬家才去他們總部一趟,為他們聲討“紅總”罪行大會站臺。楊河壩大隊民兵排聞訊趕來,繳了這伙人的槍,將他們逐出村去。事后,馬家才讓民兵把繳獲的20多支步槍送到縣武裝部。
一生廉潔奉公臨終不忘毛主席
1969年4月,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馬家才作為漢中地區(qū)的兩名代表之一出席了這次大會。在會議上,他見到了日夜想念的毛主席,激動得一夜未眠。至今,在他家的堂屋,還掛著他從北京帶回的毛主席像。后來,馬家才相繼擔任西鄉(xiāng)縣委常委、漢中地委委員等職,在個人待遇上,不拿國家薪酬,由生產隊記工分。除了通知開會和參加考察活動,他主要精力還是在生產大隊。文革結束后,馬家才曾任陜西省政協委員。
馬家才從上世紀50年代任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30多年。30年來,他始終和村黨支部一道,帶領全村群眾艱苦創(chuàng)業(yè),成為村民的主心骨,深受群眾愛戴。1984年,因年事已高,他從村黨支部書記的位置上退了下來。2005年10月,時任全國黨建研究會會長、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及其省上有關領導去他家看望慰問,帶去了各級組織對這個忠貞不渝的老共產黨員的關懷。
馬家才于2009年離世,享年90歲。他生前育有三男四女,唯有長女馬忠蘭供職于西鄉(xiāng)縣中醫(yī)院(現已退休),其余均在家鄉(xiāng)務農。在當時,他完全可以憑借手中的權力,把招工、招教和推薦上大學的指標留給子女,但他沒有這樣做,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公正和廉潔。馬家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語重心長地對兒女留下遺囑:“要永遠聽黨的話,靠勞動致富,做老實人!”并拿出他用紅綢子包裹了多年的藏品——7枚毛主席紀念像章,分別送給了兒女。
經過幾代人的奮斗,今天的楊河壩村,一個集養(yǎng)殖、種植、生態(tài)觀光農業(yè)為一體的特色產業(yè)鏈正在形成,村民們真正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矗立在楊河壩村頭的“毛主席批示”紀念碑,已成為這個村的精神坐標。馬家才生前所領導的楊河壩大隊黨支部帶領群眾艱苦奮斗、建設家鄉(xiāng)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仍在升華延續(xù)。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