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恤民
秦嶺橫亙在我國大陸中部,東西綿延一千多公里,南北寬一二百公里,它猶如中國的一道脊梁,將中國分為南方和北方。秦嶺以北有富饒的關(guān)中平原,秦嶺以南有富庶的漢中盆地和成都平原。自古以來,兩地人民相互往來都要翻越險峻無比的大山,人們利用山中天然的河谷、地勢開創(chuàng)了一條條南北通道,儻駱道就是其中之一。
人們習慣上把由關(guān)中通往四川的路叫作蜀道。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一提到蜀道,人們就會想到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這是詩人在長安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的,表現(xiàn)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這里的蜀道就是指連通成都與京城長安的秦嶺交通道路。蜀道是一個內(nèi)涵極其豐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峽溯江而上的水道,有從云南、甘肅入蜀的故道。而通常學術(shù)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則是狹義的概念,即包括關(guān)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儻駱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荔枝道和米倉道等。詩人運用夸張的手法,說明四川一帶的山路非常地難以攀爬,走這樣的道路比上天還難,極度地描繪了蜀道行走之艱難。
作為歷史上在全國影響力較大的國家級陸路交通線,蜀道是全國政治中心與西南聯(lián)系的重要通道。而蜀道在不同時期的交通作用、軍事作用以及發(fā)生在蜀道上眾多的重要歷史事件,其影響力與價值已經(jīng)超越了地域范圍,真正具有了國家意義上的價值。
橫阻在蜀道上的有兩座大山——秦嶺和巴山。因而蜀道也被分為兩個部分,北段翻越秦嶺,自西向東有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四條道路。南段從漢中到蜀中翻越大巴山有三條道,自西向東分別是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這些南北通道組合在一起,就構(gòu)成了一套龐大紛繁的道路交通系統(tǒng)。
三國時期,秦蜀之間的通道大致有“三谷四道”,三谷者:褒谷、北駱谷、東北子午谷;四道者: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及南棧金牛道。儻駱道為遠古時期先民所開,初始于商周,一直是溝通南北的捷徑,秦漢時期完全形成,但直到三國時期才有歷史記載,其記載晚于其他蜀道,唐代時成為通達南北的重要通道。
儻駱道從長安到漢中,南口曰儻,因洋縣城西有儻水河谷。北口曰駱,因周至縣西南的西駱峪。因該道呈南北走向跨越秦嶺,故以南北谷口命名,稱儻駱道,又名駱古道,全長240公里。儻駱道是一條極為險峻的道路,也是秦嶺長安通往漢中的四條道中最近的一條。從秦嶺北麓的周至縣西駱峪進山,越駱谷關(guān),過陳家河上游,翻越老君嶺,沿八斗河、大蟒河河谷至厚畛子,再過秦嶺梁至老縣城、都督門,再向西南翻越財神嶺、興隆嶺,至洋縣華陽鎮(zhèn),沿酉水經(jīng)茅坪過八里關(guān),越貫嶺梁經(jīng)白草驛,出儻谷口;或由華陽鎮(zhèn)向西南,越牛嶺至八里關(guān);也可由牛嶺折西南至鐵河,循儻水河谷到清涼川,轉(zhuǎn)至洋縣縣城,亦可由儻谷西行到湑水(馬暢附近),再西行經(jīng)城固縣到漢中市,從漢中取道金牛道或米倉道進入四川。由于儻駱道穿越的河流峽谷地段比較多,所以在這條路上的懸崖峭壁上修造的棧道多達近百處,約占道路全程的三分之一。
儻駱道雖有路途近捷之利,但途中要翻越好多座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梁,其中許多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其間多生長著毒蟲和有毒植物,有著久彌不散的瘴氣,所行之處,人跡罕至,又有毒蟲猛獸,還有筑巢于地上的地生蜂、讓人討厭的小蠓蟲,再加上纏繞交錯的樹根與毒蛇相伴,路途異常艱險,是被稱為“黃泉”的險地,行走時需小心翼翼。即使牽騾馬馱行李行進,最快也只能日行60里左右,這樣需要八天才可以走完全程,如果中途遇到特殊天氣或者其他不測情況,將會需要更長時間。
儻駱道較多歷史記載見于《三國志》,多與軍事行動密切相關(guān)。根據(jù)《三國志》記載,與儻駱道有關(guān)的最早歷史事件是244年3月,魏國大將軍曹爽親率十萬大軍,從儻駱道長驅(qū)直入,企圖侵犯蜀國,但因為運輸不能應付行軍所需,造成軍隊物資和糧食嚴重缺乏,而且蜀漢大將軍費祎搶占老君嶺,截斷了魏軍的退路。曹爽率軍雖拼死苦戰(zhàn),卻因傷亡慘重而大敗。
蜀延熙二十年、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蜀國大將姜維趁魏國關(guān)中兵力空虛之際,從漢中率軍由洋縣儻谷北進伐魏,前鋒到達芒水(今周至縣黑河口),依山扎營,伺機進攻。魏軍卻堅壁不出,局勢僵持近半年,姜維只好班師回漢中。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冬,司馬懿集團控制魏國政權(quán),大舉進攻蜀國,大將鐘會統(tǒng)率十余萬人馬兵分兩路,分別從儻駱道和子午道南進。一路上沒有遭到任何抵擋,兩軍很快會師于漢中盆地。
西漢末年,劉秀被叛軍追殺,逃難至此,他借儻駱道的險要擺脫了追兵,后另辟天地,做了東漢的開國皇帝。
……
到南北朝時期,關(guān)中與漢中分屬兩個割據(jù)政權(quán),儻駱道荒廢不通。隋朝時,對儻駱道又開通利用,并在周至縣駱谷關(guān)設“關(guān)官”。到了唐代,隨著國力強盛、經(jīng)濟發(fā)達繁榮,關(guān)中和陜南一帶的物資轉(zhuǎn)運量不斷加大,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朝廷征調(diào)民力整治疏通了儻駱道,在北口設置了駱谷關(guān),沿途設置了許多驛站、邸店、郵亭、鋪遞等,為來往的官吏、商賈和行人服務。并在駱谷關(guān)、都督河、華陽鎮(zhèn)等處駐扎軍隊,負責維護道路安全。這一時期,儻駱道上商賈往來不斷,為中國南北方貿(mào)易往來、運送軍糧的要道,也是通往京城長安的重要驛道,官員赴任、述職、使臣出使等公務活動也讓這條道上行者絡繹不絕。
唐代中后期,儻駱道使用最為頻繁,特別是“安史之亂”后,皇帝、官員為求便捷,多取儻駱道往返于長安和漢中之間。最為繁盛的時期,達到了三十里一驛站、十里一郵亭,沿途館驛多達10余處。到了唐末,因社會動蕩、政治不安定,儻駱道年久失修,到五代時已經(jīng)基本廢棄。后唐明宗時期,曾一度進行整修,但因工程量浩大、任務艱巨,終未能完成。北宋時期,國都東移,儻駱道也曾作為官方驛道發(fā)揮過一定作用。
儻駱道也一度成為唐代帝王避難的主要道路: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涇原兵變,朱泚盤踞長安,德宗被迫經(jīng)武功、盩厔入駱谷,逃往漢中。他最疼愛的女兒唐安公主也病死于洋縣。次年五月,叛亂平定后,德宗又返回長安。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農(nóng)民起義軍進圍長安,唐僖宗在宦官田令孜護送下,經(jīng)儻駱道逃到漢中,不久又逃到成都。
南宋與金對立,劃秦嶺為界,駱谷道仍占有重要地位。據(jù)文獻記載,南宋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元年(公元1161—1163年),金帝完顏亮大舉分道攻宋。西路金軍由鳳翔出散關(guān),宋吳磷部出駱谷,分道反擊。而金兵所到之處,焚燒驛舍,該道中斷,漸漸廢棄。陸游《懷南鄭舊游》云:“南山南畔昔從戎,賓主相期意氣中??鼠K奔時書滿壁,餓鴟鳴處箭凌風。千艘粟漕魚關(guān)北,一點烽傳駱谷東。惆悵壯游成昨夢,戴公亭下伴漁翁。”
元代以后,儻駱道荒廢不通。據(jù)明嘉靖《漢中府志》記載:“洋縣之北,林深谷邃,蟠亙千里,為梁、雍第一奧阻。”
到了近代,隨著佛坪縣城東遷至袁家莊,108國道(周城公路)開通,儻駱道已被完全廢棄,再也見不到各色風塵仆仆的行旅了,只留下了大量的神怪志異,還有無數(shù)的英雄偉績和傳奇故事在山民間口耳相傳。
隨著歲月的剝蝕,儻駱道留存棧道、棧橋、摩崖碑刻等遺存50余處,主要分布于西駱河、黑河水、儻水等河谷,其架木或架石的??锥嚅_鑿于河流一側(cè)的懸崖峭壁之上,密集處多達70余個。棧孔以方形和圓形為主,也有呈馬蹄形、三角形的。棧道的修造方式有平梁立柱式、千梁無柱式、依坡搭架式以及凹槽式。
作為秦嶺故道之一,儻駱道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流傳甚廣的傳奇故事,吸引著無數(shù)文人墨客薈萃于此,覽物抒懷,為其壯美景致而感動,為其險峻而折服,寫出了許多神采飛揚、流傳千古的壯麗詩句。
著名詩人白居易、岑參、元稹、韓琮、崔覲等均曾著詩于儻駱道。如崔覲的“高峰偃蹇云崔嵬,層崖巨壑長峽開。龍蛇縱橫虎豹亂,石棧朽裂埋深苔”,白居易的“今年到時夏云白,去年來時秋樹紅。兩度見山心有愧,皆因王事到山中”,韓琮的“秦川如畫渭如絲,去國還家一望時。公子王孫莫來好,嶺花多是斷腸枝”等,都是膾炙人口的詠駱谷詩篇。元稹也曾兩次往返于儻駱道,寫詩三十余首,記述沿途的風光和驛站。
清代詩人童顏舒有詩云:“蔽日旌旗近御鑾,清涼川上萬人歡,回想覓贄千金日, 至得洋州已是難。”此詩也告訴我們,當時的儻駱道曾是歷史上一條重要的“官道”,以及其重要的交通樞紐位置。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儻駱道不僅僅是一條只供車、人通行的道路,就其文化內(nèi)涵來看,在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等方面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抔黃土淹沒了多少英雄豪杰,一縷東風吹散了盛世朝代。歲月的風風雨雨將古棧道的遺址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茂密的森林遮蔽了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的一切,只有那些殘留在山崖上的槽孔,還頑強地記憶著古棧道上如織的人流、飛奔的戰(zhàn)馬和曾經(jīng)廝殺的激烈戰(zhàn)斗場面。在歷史的過往中,儻駱道迎來又送走了一群又一群的人,有帝王將相,亦有平民布衣,這條穿梭于深山之中的古蜀道上,埋葬著無數(shù)的生靈,也只有他們才能說清楚古道的滄桑悲壯。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