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鴻
我喜歡讀書,我的人生多虧了讀書,竊以為是一個讀書人。
我曾經(jīng)說:“我在出版社供職十八年,編輯其書,之后在大學工作,教其書,此間,我還樂此不疲地著其書,真是天的保佑。”此言不虛,我對書充滿了感情。
做任何事都需要動力,讀書也需要動力。動力通??煞譃閮?nèi)在動力和外在動力,讀書的動力也是一樣的。
讀書以外在動力推動,并非無作用,只是作用有限。家長讓孩子讀書,老師讓學生讀書,政府讓國民讀書,皆起作用??上н@些動力皆為外在動力,僅能在一定年齡段、一定范圍里和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作用,逾之作用會減,甚至會盡。雖然如此,我也完全支持家長督促孩子讀書,老師教導學生讀書,政府號召國民讀書,并相信會有效果。
讀書的動力主要還是內(nèi)在動力,因為它是決定性的和根本性的因素。一個人是否讀書,讀書能不能持久、能不能廣泛和能不能深入,無不依靠內(nèi)在動力。
讀書的內(nèi)在動力并非一種,分析起來,它也是有層次的。把層次理解為區(qū)別也可以,然而內(nèi)在動力的區(qū)別實際上還是層次。
為了主動生存而讀書,這是讀書的一種內(nèi)在動力。
子路曰:“不仕無義。”我的理解是,人行在社會上,義當承擔責任,所以應該爭取成為領導者、管理者或安排者,謂之治者吧!治者的生存往往是主動的,治者并不意味著要謀富貴。
我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治者,從而主動生存呢?子夏曰:“學而優(yōu)則仕。”其指只有努力讀書,知識豐富,世事洞明,有了余力,方可做一個治者。子路和子夏皆是孔子的弟子,其言也都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被動生存是什么狀態(tài),人皆明白。沒有誰愿意被動生存,所以打開種種上升的通道,以使人爭做治者,讀書一定會蔚然成風。反之,讀書不使人上升,讀書之志便怠。
漢廣招賢良,賢良無不讀書。唐精選進士,進士無不讀書。在今天,社會活動已浩如汪洋,沒有林林總總的領導者、管理者和安排者是不行的?,F(xiàn)代社會用懂得文科的人,也用懂得理科和工科的人??傊?,一個人意識到唯讀書,才會進步為各方面的領導者、管理者和安排者,其生存才會主動,不讓他讀書,他也會想盡辦法讀書的。
柏拉圖認為,主宰城邦的人應該是懂得哲學的人。如此設計,也不愁人不讀書。柏拉圖與子夏的觀點是相似的,屬于英雄所見略同吧。
出于興趣而讀書,這也是讀書的一種內(nèi)在動力。
地球上有一些人非常幸運,他們天生就能生存得很主動。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有一些人落地便做了王子或公主,也有自然要做老板的。這些人不必為了主動生存而讀書,不過他們會以興趣的發(fā)生而讀書。興趣是人對某種事物的一種積極的心理傾向,凡健康的人都會對一種或數(shù)種事物發(fā)生興趣。讀書的興趣,是渴望精神滿足的反映,也是高雅的興趣。憑興趣讀書,這種內(nèi)在動力不會弱小。
特殊的人可以憑興趣讀書,普通的人也可以憑興趣讀書。憑興趣讀書,不是壟斷。
以追求真理而讀書,也是讀書的一種內(nèi)在動力。
對真理的追求,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老子、孔子、屈原、司馬遷、張載、李贄,這些閃爍在天際的明星都是追求真理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乃至哥白尼和伽利略,也都是追求真理的。追求真理,就不能沒有懷疑的眼睛和批判的態(tài)度。若是這樣,必有讀書之心了。
憑興趣讀書,高于為了主動生存而讀書,以追求真理而讀書,又高于憑興趣讀書。所謂高于,是指讀書的內(nèi)在動力之大之強。顯然,鼓勵對真理的追求,讀書必成氣候。
這些關于讀書的動力的觀察,既有縱向的歷史性的,也有橫向的世界性的。凡此觀察,是否有道理,也未可知。(作者系省政協(xié)委員、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