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6月3日,我們一家五口人坐大巴到了這邊,一千公里的路,花了三天兩夜。”搬遷的日期,甫永迪脫口而出。
那一天,13歲的他,從云南怒江搬到了普洱市思茅區(qū)倚象鎮(zhèn)這個叫納吉的寨子里。他們的新家在河谷地帶,氣候溫和濕潤。“納吉”兩個字,在漢語中,有迎接吉祥的意思。
如今,甫永迪女兒13歲了,也離開了家。因為成績優(yōu)秀,她從村里的納吉小學被保送到城區(qū)的初中上學。甫永迪5歲的小兒子也開始了住宿生活,在納吉小學讀學前班,每周末回家。
9月底的一天,是納吉小學的放學日。跟著央視新聞記者莊勝春和來自美國的視頻博主郭杰瑞,去看一看。
【視頻】從“防象小學”走出去,闖一闖世界
納吉小學,就是那個以“防象小學”被外界知曉的學校,“大象圍欄”“防象演練”……孩子們的生活因為大象而與眾不同。這里有學生一百多名,來自8個民族——漢族、傈僳族、傣族、瑤族、苗族、怒族、獨龍族和拉祜族。
他們的父母多從云南怒江、昭通等地易地搬遷而來,老家地質(zhì)條件不佳甚至災害頻發(fā)。小學門口至今還掛著一塊“家長學校”的牌子,新村民們當年就是在這兒學習普通話。
在老家時,甫永迪一家日子過得艱難,搬家時,他們千里迢迢連老屋拆下的竹篾都沒舍得丟下。甫永迪搬遷之后才上了學,小學念到四年級。妻子你知華沒讀過書。
夫妻倆還有一個小女兒,幾年前得了一場重病。兩口子四處奔波帶女兒看病,沒能救回來。
2016年,納吉村整村脫貧,兩口子攢下了十七、八畝茶葉地。茶地里,甫永迪撐著布口袋,接著妻子采的茶,“我老婆采茶,在我們寨子里可以說也是采得快的。”
近兩年,咖啡價錢不好,但他們還留了五六畝咖啡,套種堅果。
“不能砍完!”甫永迪說:“如果以后慢慢地,咖啡價錢好的話,還可以再賣。全部砍完了,你以后價錢好的時候,再做又來不及了。”
“家里大事是大哥拿主意吧?”記者問。你知華笑著看了丈夫點點頭,沒說話。田里干活兒時,他們愛用手機放歌聽,手機殼上,是你知華的照片,上面寫著“往后余生都是你”。
“大女兒說過要干什么嗎?”記者問。
“她說想當老師。”如今,甫永迪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好好讀書:“我就說了,錢那些你放心。你就放心讀……有了知識,才能闖一闖世界。”
臨行前,記者和甫大哥道歉:“一共才六七天的采茶期,被我們耽擱了一天。”他手一揮,笑著說:“沒事!太陽明天還會升起來。”
說回這所“防象小學”。
2017、2019年,納吉小學進過兩次大象。后來,校門口裝上了重15噸、高3米2的護欄。象進不來了,但還常會去校外的山頭覓食,孩子們會聚在操場上,隔墻相望。
也許,你想看看孩子們的眼睛,聽聽他們的夢想。
10月15日下午1點,央視新聞《我和我的村莊》第二季之“大象來我村”直播,央視新聞記者莊勝春、視頻博主郭杰瑞,走進那里,開一堂生物多樣性“主題班會”,聊一聊“象”往的生活。
5歲的小甫,還不了解什么是COP15,也不知道自己的模樣會出現(xiàn)在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的官網(wǎng)上。
巡象員邱伯伯、“大象食堂”種植員羅叔叔、太陽河國家森林公園的文峰老師,以及從昆明到普洱追象的小朱哥哥,還有自己的爸爸媽媽,也都會出現(xiàn)在那里,他們的故事有可能被全世界知道——
在云南普洱的小山村里,生活一切如常。人們在下地干活前,會看看手機彈窗,看看附近有沒有野象。
那個大家伙是他們的鄰居。與它共處,確實不易,但他們還是不斷探索,有家園可共,有未來可期。
監(jiān)制丨王姍姍 張鷗
制片人丨莊勝春 汪潔
記者丨莊勝春 王溪
主編丨張宗堯 尚曉煜
編導丨郝薇 王洪春 樊浩
攝像丨樊浩 牛永毅 余樵
航拍丨李揚
剪輯丨樊浩 張瑩 許夢佳
編輯丨單楚玉 楊吉兒
技術(shù)丨夏文
視覺丨王少華 于江 楊振江
統(tǒng)籌丨紀方
鳴謝丨中共普洱市委宣傳部 普洱廣播電視臺 中共思茅區(qū)委宣傳部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