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習近平
西安博物院:讓文物說話,讓文化流芳
群眾新聞記者 張琪悅 西安日報記者 張瀟
古木蔥郁,寶塔靜穆。在西安博物院,濃厚的歷史氛圍與鮮明的現(xiàn)代風格完美融合。院內,以唐代小雁塔為核心的古建群落散發(fā)著文化魅力;博物館內,“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煥發(fā)著新的光彩。
2015年2月15日,對西安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來說是個歡欣鼓舞的日子。這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博物院考察。他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10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激勵著西安博物院不斷進取。西安博物院感恩奮進,在文物修復、社會教育、陳列展覽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通過一件件文物、一場場展覽、一次次社會教育活動,讓文物承載的歷史故事深入人心,成為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歷史自信的“大學校”。
西安博物院(資料照片)。受訪單位供圖
線上線下結合 文物走入生活
西安博物院由博物館、小雁塔、唐薦福寺遺址3部分組成,是集博物館、名勝古跡、城市公園于一體的歷史文化休閑場所,在全國博物館界獨樹一幟。
“我們積極履行文化傳播的使命,不斷推陳出新。精心策劃文物外展,讓一件件珍貴文物走出博物館,與不同地域的觀眾展開對話;讓文物走進課堂,以趣味互動、知識講解等形式,激發(fā)孩子們對歷史文化的興趣。”3月26日,西安博物院黨委書記甘洪更說。
2024年,西安博物院入選“中博熱搜榜”第一季度熱門百強博物館榜單、百強熱門博物館地級市館榜單、全國博物館(展覽)海外影響力百強榜單等,宣傳推廣成效顯著。
萬邦來朝的盛景、曲江踏春的愜意、上元燈會的熱鬧……“短短十幾分鐘,跟著銀幕上的少年領略了長安百態(tài)。走出影院,我仍在回味。沉浸式體驗,讓我對歷史有了更真切的感受。”4月3日,河南游客何經緯在體驗西安博物院數字展廳“氣象長安”沉浸式環(huán)幕影院后感慨道。
該影院是西安博物院歷時兩年打造的全國首個唐都長安文化沉浸式環(huán)幕影院,觀眾可通過360度環(huán)形銀幕領略六大盛唐景象。西安博物院還積極引進XR數字沉浸式互動體驗展館項目,并籌備博物館夜游項目,努力讓文化遺產“潮”起來。
為助力打造高品質博物館之城,西安博物院舉辦了一系列精品展覽和社會教育活動。2024年舉辦節(jié)氣文化、特展配套等教育活動107場,開展主題研學92場,培養(yǎng)159名“小小講解員”,開展公益課堂活動800余場,讓博物館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生活。
“我們通過多元方式開展宣傳工作,設計的小雁塔文化遺產宣傳折頁、持續(xù)推出的文物知識科普圖文、每周的‘薦福晨讀’詩詞推送,以及‘絲綢之路——西安博物院直播接力’活動,都取得了良好反響。特別是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期間,我們通過懸掛橫幅、制作展板等形式,讓文物走進群眾生活。”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廣部副部長張莉介紹。
守護文化遺產 彰顯歷史之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保護修復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加大國家支持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發(fā)揚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來,久久為功,做出更大成績。
“2024年我們修復文物135件(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從一個青銅鼎內部清理出的殘留物被西北大學鑒定為豬幼崽的骨骼遺存。以往發(fā)現(xiàn)的都是成年動物遺存,這次的發(fā)現(xiàn)為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材料。”3月22日,西安博物院文物修復部負責人徐諾介紹。
這一年,西安博物院修復了《石墨鐫華》四冊和《周易》四冊;
這一年,西安博物院清理并修復文物稽查隊移交的彩繪陶器文物70件;
這一年,西安博物院與陜西師范大學的古籍修復項目順利結項,修復最后一批古籍31冊;
這一年,西安博物院修復青銅器16件,修復古籍41冊,評審通過了呂后陪葬坑彩繪陶器搶救性修復項目方案,編制完成金鄉(xiāng)縣主墓出土文物維護修復項目方案、周至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方案;
……
“以小雁塔為素材拍照,特別能出好照片。歷經千年,它還被維護得這么好,真是不容易。”帶著從外地來的妹妹一家在小雁塔“打卡”的退休教師劉維亞說,幾十年里,自己來這里拍了好多次照,始終不變的是小雁塔的靈秀。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不僅是維護人類共同歷史記憶的重要舉措,更是保護文化多樣性、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增強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西安博物院持續(xù)對文化遺產核心區(qū)和文物保護范圍內的小雁塔本體及相關古建、附屬文物、古樹名木等進行監(jiān)測與保護,進行定期巡查與安全專項巡查,按期填報《小雁塔——世界遺產監(jiān)測年度報告》;持續(xù)推進小雁塔監(jiān)測預警平臺升級建設,平臺日漸完善。
西安博物院還持續(xù)開展小雁塔自動化監(jiān)測項目,推進太古里商業(yè)綜合體項目周邊世界文化遺產預防性保護監(jiān)測,實施小雁塔藏經樓局部搶險加固工程,申請小雁塔塔檐保護修繕工程立項;持續(xù)進行院內古樹名木優(yōu)良基因收集保存工作和古樹名木繁育工作,2024年嫁接古槐樹幼苗90株、古楸樹幼苗10株,繁育嫁接成活率達95%,0041號古槐樹被授予省級一級古樹名牌。
2024年是“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申遺成功10周年。西安博物院整理4代文物工作者的研究成果,編輯出版金石文獻《小雁塔碑石錄》。
文物普查是推動文物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是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小雁塔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點之一。
“2024年,我們配合舉辦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國家文物局西北片區(qū)及省級培訓現(xiàn)場教學活動,對小雁塔及明清古建筑群、碑刻、古樹名木等開展實地勘察。這對保護院內古建筑具有積極作用。”甘洪更說。
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同時,西安博物院多舉措夯實科研基礎,2024年籌辦了首屆學術沙龍“雁塔論壇”,組織策劃學術講座4場,院內專家赴外舉辦講座3次;發(fā)表學術論文15篇;申報國家級、省級、市級科研項目9項,成功立項西安市社科基金項目1項;出版展覽圖錄、專著3本,編輯出版《西安博物院2023年度報告》;創(chuàng)辦學術刊物《西安博物院院刊》,收錄論文37篇,呈現(xiàn)了當前文博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和考古發(fā)現(xiàn)。
博物館藏品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是傳承歷史、展示文化多樣性、推動教育和研究的重要載體。
“西安博物院不斷提升藏品管理水平,2024年新接收文物619件(組),分揀整理出古籍及圖書746部9140冊,對清以前181部2437冊古籍完成了全國古籍普查平臺著錄,盤點核對甲類字畫572件(組)、乙類字畫2656件(組);完成甲類、乙類字畫文物1487件(組)的裝盒、編號及上架工作,拓印明清墓志210余件,為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張莉說。
數字化穩(wěn)步推進 文創(chuàng)多姿多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數字化賦能有助于實現(xiàn)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發(fā)展路徑的轉型升級,以整體性、系統(tǒng)性保護有力夯實文化根基,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助力文化傳承。
“數字技術具有虛擬性、開放性、便捷性等特性,能夠帶來新理念、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并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新手段。”甘洪更表示。
西安博物院積極推進文化遺產數字化,2024年,開展虛擬博物館建設,完成“云游西博”虛擬展覽升級方案;設計完成西安博物院數字資源管理信息化系統(tǒng)方案,編制西安博物院全域客流可視化實時信息管理系統(tǒng)架構設計及技術方案;配合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古籍數字化整理加工”項目,對19部190冊1.3萬頁古籍善本進行逐冊逐頁掃描;加入數字文博平臺“山海”,推動文物數字化共享。
“互動展品特別吸引孩子,尤其是數字展品。”來自云南的游客劉玉涓說。她7歲的女兒在一旁興致勃勃地翻看考古知識互動卡。
豐富有趣的文創(chuàng)產品是近年來參觀者的“新寵”,在讓參觀者把博物館“帶回家”的同時,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參觀者走進博物館。2024年,西安博物院開發(fā)文具、家居、服飾、毛絨玩具類文創(chuàng)新品10個系列240余種,新增30余家文創(chuàng)合作公司,成功注冊“大唐薦福”八大品類商標;與《大話西游》游戲、斑馬百科APP、肯德基、周六福、長安大牌檔主題餐廳等開展跨界合作,讓文創(chuàng)產品成為博物館的延伸。
2024年,西安博物院文創(chuàng)產品入選“陜西好禮”年度推薦名錄,先后獲得陜西文物數字文創(chuàng)大賽二等獎、第五屆優(yōu)秀文創(chuàng)作品評選三等獎等6項榮譽。
今年4月6日,西安博物院文創(chuàng)品商店里,不少參觀者在挑選心儀的文創(chuàng)紀念品。2024年以來,西安博物院全面升級“西博造物”文創(chuàng)品商店,引進長安腔調和“超活化”主題快閃店,開設大唐不夜城銀泰西安博物院文創(chuàng)生活館,在微信小程序、抖音、小紅書等開通線上銷售平臺,積極籌備京東文創(chuàng)店;線上參加FM106.1文化創(chuàng)意·潮生活節(jié)目、“與博物館同行·文創(chuàng)禮遇季”直播活動,線下參加第十二屆澳門國際旅游(產業(yè))博覽會、“跟著文博游陜西”暨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鏈推進活動、博物館文創(chuàng)中國行之走邊防活動等,全方位傳播文物故事,推介文創(chuàng)新品。
甘洪更表示,文創(chuàng)產品能帶動博物館相關產業(yè)發(fā)展,豐富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增強博物館吸引力,促進文化傳播。西安博物院將繼續(xù)開發(fā)多樣化的文創(chuàng)產品,吸引更多群眾關注文物,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我的心里話
西安博物院黨委書記 甘洪更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10年來,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積極探索,強化業(yè)務研究,夯實發(fā)展基礎,形成了文化教育、公眾教育、社會合作三位一體的文物教育工作格局,讓博物館成為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群眾新聞記者 張琪悅整理)
記者手記丨書寫文博工作時代答卷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博物館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博物館作為大眾學習和傳播歷史文化的“大學校”,要讓承載著中華文明記憶的文物充分發(fā)揮作用,為時代所用。
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這既是對新時代文物工作的要求,也為博物館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陜西各博物館以創(chuàng)新姿態(tài)書寫歷史傳承的新篇章,不斷創(chuàng)新展陳方式,打造沉浸式體驗。在一個個數字展廳里,文物不再是靜態(tài)的展品,而是能“開口講故事”的文化使者;AR技術、360度環(huán)幕影院改變了隔著玻璃看文物的傳統(tǒng)觀展模式。
“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成為旅游新時尚,不少家庭把博物館當作親子教育大課堂,年輕人熱衷于收集特色文創(chuàng),云展覽、直播講解等新形式打破時空限制,讓文物“活”起來……陜西的博物館努力讓文物“說話”,讓歷史文化知識走向大眾,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寫下生動注腳。
書寫文博工作時代答卷,陜西的博物館積極利用數字化手段,不斷創(chuàng)新形式,持續(xù)推出線上展覽、虛擬導覽等,通過文物外展、文物進課堂等活動,讓越來越多人領略歷史文化的魅力。(群眾新聞記者張琪悅)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