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紀念碑
□ 馮雙民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抗日戰(zhàn)爭歷史畫卷中,八路軍東渡抗日這一壯舉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不朽的光輝。1937年,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八路軍選擇從韓城芝川東渡黃河,開啟了波瀾壯闊的抗日征程。這一重大決策的背后,隱藏著無數驚心動魄的故事和深刻的歷史原因。
紅軍東渡改編過程充滿了激烈的博弈。國共兩黨在紅軍改編問題上展開了艱難談判。我黨最初要求編4個軍,共20個師,編成一路(集團)軍。這一規(guī)劃充分展現(xiàn)了我黨對紅軍力量的合理布局以及對抗戰(zhàn)勝利的堅定決心。然而,國民黨卻心懷叵測,企圖通過“溶共”達到“滅共”的目的。他們在紅軍改編后的人數、領導權等諸多方面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
在四個不同的地點,歷經六次艱難的談判,雙方僅僅取得了三個相去甚遠的改編方案。為了民族大義,黨中央一次次作出讓步,改編人數從最初的規(guī)劃逐漸讓步至6-7萬,主力構架編為4個師、16個團,另加2個工兵師。然而,蔣介石卻反復無常,不斷變卦,使得談判一度陷入僵局。直至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全面抗戰(zhàn)拉開序幕,在民族危機的巨大壓力下,蔣介石才基本默認了我方的條件。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115師、120師、129師,兵力為6旅、12團,共計4萬多人。
這一漫長而艱難的談判過程,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為了團結抗戰(zhàn)不惜作出巨大犧牲的高風亮節(jié)。同時,也赤裸裸地暴露了國民黨當局的狹隘與自私。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他們仍然念念不忘打壓共產黨,妄圖維護自己的獨裁統(tǒng)治。
歷史的抉擇使得八路軍東渡黃河抗日必須從韓城出發(fā)。在八路軍東渡路線的問題上,國民黨曾給出三條路線,但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認為這些路線均不符合八路軍當時的自身狀況以及全面抗戰(zhàn)的形勢要求。蔣介石命令紅軍開綏東出察北,然而這條路線面臨著補給困難的問題,并且極易受到日軍的夾擊。國民黨南京軍委會提出的路線既浪費時間,又存在著被算計的風險。黃紹竑、白崇禧等人提出的路線同樣存在諸多弊端。
毛主席在1937年8月17日從延安致電強調,紅軍為安全計、為隱蔽計、為滿足晉綏渴望計,決走韓城渡河,在侯馬上車,到大同集中,再轉至懷來、蔚縣,決不走平漢路,“紅軍開動必須走韓城”。這一決策的背后有著深刻的原因。1937年,紅軍雖然在陜北有了落腳點,但處境依舊十分危險,面臨著國民黨和日寇的雙重威脅。南面是對西安事變耿耿于懷的蔣介石部署的重兵,西邊是殘忍的軍閥勢力,向北是荒涼的內蒙古高原,而東面的山西正遭受日寇鐵蹄的肆意踐踏。此時,國民黨軍隊在戰(zhàn)場上潰敗,這為共產黨八路軍建立敵后抗日民主政權、開辟抗日根據地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洛川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明確決定由韓城縣芝川黃河渡口東渡黃河出師抗日。8月25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發(fā)出命令,八路軍各部隊陸續(xù)從韓城渡過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
韓城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扎實的工作基礎。早在1927年10月,中共范家莊支部建立,為韓城人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八路軍的到來,更是如同星星之火,瞬間點燃了韓城人民的革命熱情。關中特委、韓城縣委一經動員號召,共產黨員徐岱云便積極行動起來,動員了二百多條渡船幫助八路軍渡河。熱血青年紛紛響應,踴躍參加八路軍。愛國人士楊一鶴先生慷慨解囊,進行犒軍募捐。農民王洪彥更是掏空家底,捐糧捐豬,并送兒子參加八路軍。韓城人民積極支前的場景令人動容,正如民謠所唱:“你出錢,我捐糧;韓城兒女支前忙;城磚做工事,門板做船只;還有錚錚親骨肉,爭當八路殲頑敵……”
八路軍東渡黃河后,很快取得了平型關大捷。這場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中國抗日軍民的士氣。但此戰(zhàn)也暴露出一些問題,115師傷亡較大,其中不少是經歷過長征的老兵。林彪經過反思后認為,集中八路軍主力進行運動戰(zhàn)的方法行不通,應以敵后偷襲、侵擾為主。這與毛主席在洛川會議上提出的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zhàn)思路不謀而合。
1937年8月初,毛主席提出這條作戰(zhàn)原則時,引來了諸多將領的不解。在洛川會議上,不少同志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應配合國民黨軍隊多打大仗,以打運動戰(zhàn)為主。毛主席堅決反對,強調不能輕視日軍,硬拼硬打不行,要充分考慮武器裝備供應問題。洛川會議結束、部隊開拔后,黨內仍存在分歧。彭德懷在回憶錄中也曾提到,很多同志一開始沒有意識到游擊戰(zhàn)的戰(zhàn)略意義。隨著太原失守,國民黨軍隊華北戰(zhàn)場全線失利,毛主席發(fā)出指示,游擊戰(zhàn)階段正式到來。為使共產黨及八路軍上下徹底理解敵后游擊戰(zhàn)策略,毛主席在1938年先后發(fā)表《抗日游擊戰(zhàn)爭戰(zhàn)略問題》《論持久戰(zhàn)》,對游擊戰(zhàn)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闡述。有了毛主席的指示和論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斗爭如火如荼開展起來。
日軍占領山西后,多次進犯陜甘寧邊區(qū)。1938年3月,日偽軍入侵府谷縣城,八路軍留守兵團與國民黨騎兵第二軍相互配合,成功收復縣城。此后,日軍又多次強渡黃河,均被八路軍留守兵團擊退。日軍還曾派飛機轟炸延安十多次。八路軍和國民黨友軍依托黃河天險有效組織了防御,抗日根據地在晉西北、晉西南、晉東北、晉東南等地不斷建立,主動出擊進攻敵人,牽制了想要入侵陜西的日軍。1941年中條山會戰(zhàn)失利后,陜西的防御態(tài)勢惡化,但日軍已沒有能力渡過黃河,主要原因就是八路軍東渡黃河深入敵后,廣泛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開辟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zhàn)爭,使日軍后院起火,不得不集中精力對付敵后武裝力量。
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在韓城芝川東渡黃河,開展游擊戰(zhàn)爭,是中國共產黨將革命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高度結合的結果。中國革命由此轉入規(guī)??涨暗拿褡甯锩鼞?zhàn)爭,開辟了中國革命史上的新紀元。芝川渡口是八路軍和中華民族的“生死渡口”,東渡則生,不渡皆死。芝川渡口和黃河天險,是中華民族統(tǒng)一抗戰(zhàn)的親歷者、見證者,是人民軍隊成為領導全民族抗戰(zhàn)中流砥柱的親歷者、見證者,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戰(zhàn)勝國內外敵人、建立新中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回顧八路軍東渡抗日的歷史,我們深感自豪與敬佩。在那個艱難的歲月里,中國共產黨以堅定的信念、高超的智慧和無畏的勇氣,引領著中國人民走向了抗戰(zhàn)勝利的道路。這段歷史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激勵著我們?yōu)閷崿F(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