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離開中央革命根據(jù)地,開始戰(zhàn)略轉移。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由紅一軍、紅三軍和軍委縱隊改編的陜甘支隊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紅軍長征落腳陜北,翻開了中國革命的嶄新一頁。
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層層封鎖,從中國東南的根據(jù)地到廣袤的大西北,紅軍將士縱橫大半個中國,最終在陜北落腳,讓中國革命迎來了新的生機。
10月12日,主題展館內,陜西科技大學組織黨員干部參觀學習。
百年來路滄桑,長征譜寫了無數(shù)英雄壯歌。紅軍幾經(jīng)輾轉,為何會選擇陜北作為最終落腳點?陜南戰(zhàn)役,為什么是紅軍長征中的重要一戰(zhàn)?紅軍處境極其艱苦,陜西人民如何踴躍支前?
一張張歷史照片、一件件文物實物、一份份文獻資料……陜西省檔案館聯(lián)合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舉辦的“長征長征——紅軍長征到陜北”主題展運用實物陳列、主題雕塑、音視頻新媒體等形式,真實再現(xiàn)了紅軍長征在陜西的光輝歷史和英雄壯舉。
10月20日,記者走進展館,沉浸其中,在這里找到了答案。讓我們一起聆聽歷史回響,賡續(xù)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奮勇前進。
長征時期紅軍戰(zhàn)士用的槍套、彈夾、槍械保養(yǎng)油壺等物。 本稿照片均由記者 苗雨蒙攝
紅軍長征落腳陜北
“大家看到的這張報紙,是1935年的《大公報》。由于年代久遠,報紙上的字跡已經(jīng)難以辨別……”主題展館內,跟隨著省檔案館“紅色講解員”劉騰的講解,參觀的群眾在一張影印版的老報紙前久久駐足。
劉騰是一名西北大學的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3年時間里,他一遍遍為觀眾講解這段偉大的歷史。
陜北,緣何成為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繼而又成為中國革命的出發(fā)點?
故事,要從這張老報紙說起。
自1934年10月離開江西蘇區(qū)進行長征以來,中央紅軍先后數(shù)次準備建立新根據(jù)地,卻都因為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和時局變化而未果。
新的根據(jù)地設在哪里?正當這個問題迫在眉睫時,兩份刊登著陜北紅軍活動消息的報紙讓中央紅軍眼前一亮。
1935年8月,《大公報》頭版刊登了一篇《陜北軍事形勢轉變 劉子丹徐海東有合股勢》的消息。《西京日報》則刊登了一則“蔣令五省各部隊圍剿陜北共匪”的消息。
當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在哈達鋪召開會議,宣布到陜北去與劉志丹(劉子丹)率領的紅軍會合。1935年10月19日,黨中央率領中央紅軍歷盡千難萬險、跋山涉水,到達了陜北蘇區(qū)的大門——吳起鎮(zhèn)。
初冬的陜北高原,凜冽的寒風已經(jīng)開始肆虐。紅軍戰(zhàn)士衣衫襤褸但精神昂揚。他們操著與當?shù)厝隋漠惖目谝?,幫助老百姓擔水、打掃,不住老百姓一間房,不吃老百姓一碗飯。當?shù)厝罕姸颊f:“咱們的紅軍來了!我們盼望的救星來了!”
于是,在這塊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的土地上,紅軍迅速“落地生根”。
兩份報紙、一塊根據(jù)地,成就了紅軍落腳、立足、再出發(fā)的傳奇故事。
省檔案館編研處處長羅維央介紹,紅軍長征落腳陜北,使這片厚重的黃土地成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使延安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心。
“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陜北……千家萬戶哎咳哎咳喲,把門開哎咳哎咳喲,快把咱親人迎進來……”伴隨著婉轉動人的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一幅幅生動的圖片、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和一段段深情的講述,讓觀眾沉浸其中。當年,中央紅軍歷經(jīng)千難萬險勝利到達吳起鎮(zhèn)的場景,仿佛又浮現(xiàn)在眼前……
陜南紅了半邊天
“我父親12歲就參加了紅四方面軍。他年齡小,被分在了運輸部隊,每天要背著兩桿比他個子還高的槍……”在展館內,73歲的徐青山指著墻上的陜南戰(zhàn)役路線圖,深情講述父輩的長征故事。
“當兵就要當紅軍,處處工農來歡迎。”《當兵就要當紅軍》這首歌曾吸引無數(shù)仁人志士參加紅軍。徐青山的父親徐國均便是其中一員。
與哥哥爭著加入紅軍,長征路上跟著首長一起沖鋒,經(jīng)歷各種革命斗爭……徐國均生前在家中曾給兒孫無數(shù)次講過。
“陜南戰(zhàn)役是紅四方面軍為掩護中央紅軍向西轉移發(fā)動的一場牽制性的大規(guī)模戰(zhàn)役,為紅四方面軍長征和中央紅軍入川北上創(chuàng)造了條件。”西安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袁文偉講述,1935年2月,按照中央指示,紅四方面軍12個團進軍陜南,先后取得寧強戰(zhàn)斗、陽平關戰(zhàn)斗、新鋪灣戰(zhàn)斗大捷。
陜南戰(zhàn)役從1935年2月3日到22日,歷時20天,揭開了紅四方面軍長征的序幕,策應了已進入陜南商縣一帶的紅二十五軍,迅速擴大了川陜革命根據(jù)地陜南蘇區(qū)紅色版圖。
“長征的這段經(jīng)歷對父親一生的影響特別大。他退休后依然致力于傳承弘揚長征精神,自發(fā)搜集、保存紅軍長征相關的史實資料,光是捐贈給省檔案館的珍貴資料就有幾大箱。”徐青山說。
展館深處,一枚銀耳環(huán)靜靜“躺”在展柜中。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耳環(huán)表面已褪色。這枚小小的耳環(huán),承載著一段發(fā)生在長征途中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
1935年,紅二十五軍二二三團一營營長李學先帶領隊伍在商洛市柞水縣九間房鄉(xiāng)浴血奮戰(zhàn)時,不幸身負重傷。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捕,他被迫隱匿于山陽縣袁家溝口村的一戶張姓人家中。
在張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李學先的傷勢逐漸好轉。在返回隊伍前,李學先將那枚陪伴自己多年的銀耳環(huán)送給張家媽媽宋清蓮作紀念。
1997年,年逾八旬的李學先回到袁家溝口村時,宋清蓮已經(jīng)去世多年,她的女兒已經(jīng)70多歲。
“親人”再見,兩位老人熱淚橫流,感慨無限。
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2021年版《中國共產(chǎn)黨陜西歷史》第一卷記載,僅紅四方面軍離開川陜革命根據(jù)地長征時,陜南蘇區(qū)就有4300多人參加了紅軍。紅二十五軍入陜時2000余人,離開鄂豫陜根據(jù)地西進北上時擴展為4000余人;紅七十四師由最初進入陜西時的700余人,到1937年撤出陜南時擴充為2100余人。陜南地區(qū)為入陜紅軍補充兵員8000余人。
“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長征途中,發(fā)生在陜南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還有很多。
血染大地鑄豐碑
“最后一把米拿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含淚送上戰(zhàn)場……”
秦巴山水,黃土高原,紅軍走過的每一處地方,都浸染了戰(zhàn)士的鮮血,留下了一串串足跡。紅軍長征在陜西取得的偉大成就,離不開戰(zhàn)士們的頑強拼搏,也離不開陜西各族人民的傾力支援。
主題展館內,一面名為“長征中的陜西人”的展板,備受參觀者關注。展板上介紹,紅軍入陜后,陜西人民從各方面積極支援,捐糧、捐錢、捐物,甚至獻出生命,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寧強縣,愛國人士陳錦章動員家人放棄富足的生活參加紅軍。除母親因小腳無法遠行,其余三代11口人全部踏上了漫漫長征路。
在陳錦章家的影響下,寧強涌現(xiàn)出許多父送子、母送女、妻送夫、兄弟相送,甚至全家一起參加紅軍的感人場景。
長征途中,最初,陳錦章一家人還走在一起,相互照顧。紅軍打響嘉陵江戰(zhàn)役前,一家人被整編分配:陳錦章和兩個弟弟陳文華、陳文芳被編入作戰(zhàn)部隊,率先向西開進,后來相繼犧牲。陳錦章60歲的父親陳大訓根據(jù)安排,留下來管理紅軍的菜地。這位在家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老人心甘情愿頂著烈日種菜、薅草。家中的成年女性被分配到紅軍被服廠工作,在行軍作戰(zhàn)中飽受顛沛流離和疾病折磨之苦。
紅軍到達陜北時,陳錦章家參加長征的11口人中只剩下陳錦章的妹妹陳真仁,其他人均在長征途中或犧牲,或失蹤、失散。
硝煙已散,精神永存。“長征一家人”詮釋了革命先烈的舍生取義,見證了紅軍長征的百折不摧,也激勵了時代新人的忠誠擔當。
每每講起這個故事,劉騰都不禁流淚:“他們?yōu)楦锩鞒龅臓奚罅?,實在是讓人佩服。作為一名青年學生,我要把長征精神傳遞給更多人,奮力跑好歷史的接力棒。”
一路探訪,一路體悟。參觀結束,來自延安的游客陳姍姍久久沒有離開。“以前只知道長征路途艱險,戰(zhàn)士們爬雪山、過草地,現(xiàn)在才知道在陜西發(fā)生了許多感人的故事,他們或許只是千千萬萬中的一個,卻匯聚起了磅礴的力量。”陳姍姍說。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88年,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長征印記”如今已深深鐫刻進三秦大地,長征精神融入人民血脈,代代相傳,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永放光芒!(記者 苗雨蒙 劉曌瓊)
訪談 | 弘揚長征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90年前,一支8.6萬人的紅色大軍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跨過贛南于都河,開啟偉大的遠征。
88年前,4支九死一生的紅軍隊伍,最終匯聚黃土高原,匯聚抗日救亡前線。
這場偉大的遠征,有一個不朽的名字——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長征是一個永遠講述不完的故事,長征亦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書。長征精神作為寶貴的歷史財富薪火相傳,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開拓進取、接續(xù)奮斗,不斷取得新勝利。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當下,我們該如何保護好長征文物、講好長征故事、傳承好長征精神?記者對陜西省檔案館編研處處長羅維央進行了專訪。
問: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8周年,圍繞講好長征故事,省檔案館做了哪些工作?
羅維央:今年,我們主要舉辦了展覽“長征長征——紅軍長征到陜北”。該展覽共展出550余幅圖片、40余件檔案,共分“浴血北上,萬里長征”“生死抉擇,落腳陜北”“抗日救亡,延安燈塔”“數(shù)字長征,歷史豐碑”4個部分。畫冊《長征!長征!——紅軍長征到陜北》同步發(fā)行。
由于年代久遠、環(huán)境復雜,長征過程中留下的照片非常少,這是我們籌辦展覽最大的困難。主創(chuàng)人員不僅查閱了館藏,還奔赴湖北、湖南、江西省檔案館及北京中央檔案館、解放軍檔案館、軍事博物館等查找相關圖片和資料,力圖更真實、詳盡地還原長征全貌。
展出的40余件珍貴檔案有陜西省檔案館館藏的1934年到1936年間蔣介石調遣部隊“圍剿”紅軍的電報;地方政府關于紅軍活動情況給國民陜西省政府的報告資料;楊虎城、張學良、孫蔚如等人與國民陜西省政府往來的關于“圍剿”紅軍的電報、信件等。
問:您如何看待歷史檔案在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方面的作用?省檔案館具體是怎樣做的?
羅維央:歷史檔案真實記錄了中國共產(chǎn)黨自成立以來的革命歷程,包括重大事件、重要會議和關鍵人物的貢獻與犧牲,是學習和研究黨史的一手資料,在傳承紅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促進文化自信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省檔案館不斷優(yōu)化豐富館藏資源、深研細挖紅色檔案。具體來說,我們成立了全省紅色檔案資料保管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及征集保管、編研利用、綜合協(xié)調3個工作組,全面協(xié)調推進紅色檔案開發(fā)利用。這些年,我們編輯出版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陜西各地黨組織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圖冊》《百年青春心向黨——慶祝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陜西檔案資料圖片集》《紅色珍檔中的陜西革命印跡》《陜西檔案故事:憶英烈 勵今人》等書籍,制作了《三秦珍檔·紅色記憶》《云上思政課·三秦紅色檔案》等系列視頻,舉辦“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喜迎二十大 檔案頌輝煌”“回首歷史足跡 汲取奮進力量——喜迎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等主題展覽,努力用檔案再現(xiàn)黨的百年光輝歷程和豐功偉績。
問:如果讓您給觀眾推薦一件參觀“長征長征——紅軍長征到陜北”主題展不可錯過的歷史檔案,您會推薦哪件呢?為什么?
羅維央:除了長征途中的檔案和照片,我推薦陜甘革命根據(jù)地的相關檔案和照片。紅軍長征之所以能夠落腳陜北,是因為這里有碩果僅存的陜甘革命根據(jù)地。陜甘革命根據(jù)地來之不易,飽含革命先輩創(chuàng)業(yè)之艱辛。
我們的展覽就是用長征故事來講陜西故事,帶領公眾了解紅軍長征為什么選擇到陜北,又為什么能到陜北。我相信,大家越了解這段歷史,就越能體悟陜甘革命根據(jù)地作為紅軍長征落腳地之重要、之寶貴。對今天而言,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記者 苗雨蒙 劉曌瓊)
記者手記 | 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漫天風雪擋不住前進的步伐,茫茫草海中依舊扛旗前行,湍流峭壁、鐵索橫江,饑寒傷病、敵軍追堵,都動搖不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在尋找革命先輩的長征足跡、追憶長征故事的采訪過程中,那些讓人聞之落淚的紅色故事、鐫刻進腦海的質樸真情,每每令人感慨不已。
一張張照片、一件件檔案,斑駁的影像背后是成千上萬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紅軍將士。他們有的長眠于皚皚雪山、茫茫草地,有的就義于敵人的刑場。他們以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用鮮血與生命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不是泛黃的回憶,永遠散發(fā)著不可磨滅的光芒,照亮著一代代人的長征路,是今天依然要發(fā)揚傳承的寶貴財富。
88年過去了,紅軍的身影漸行漸遠,但信仰的光芒總能穿越時空的阻隔,他們的精神偉力總能為我們帶來心靈的震撼。英雄烈士的事跡和精神,永遠是激勵后人奮勇前行的強大力量。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走進新時代,我們要繼續(xù)發(fā)揚長征精神,堅定信念,勇于擔當,善于創(chuàng)新,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的長征路上續(xù)寫新的篇章、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苗雨蒙)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