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地原本寸草不生,你看現在這些牧草長得多好!這是我們培育出來的‘太空牧草’,它們已經在這兒扎下根了!”9月25日,航天育種專家、陜西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郭銳指著遠程視頻中的場景,高興地告訴記者。
郭銳口中這片原本寸草不生的荒地,位于海拔4380米的西藏錯那市。他說的“太空牧草”,是經過太空搭載誘變后,為高海拔地區(qū)選育的耐寒、耐旱牧草品種。如今,7萬株來自陜西的“太空牧草”在這片高原荒地孕育出勃勃生機。
受制于自然條件與長期過度放牧,錯那市的草場面臨嚴重退化和生態(tài)功能減弱等問題。陜西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合肥高新區(qū)太空科技研究中心合作,決定把“太空種子”撒向這片高寒之地。
今年6月,由11名育種工作者組成的科研團隊從西安出發(fā),帶著精心選育的“太空牧草”種苗和“太空蔬菜”種子前往錯那市,開啟了一場充滿挑戰(zhàn)的科學試驗之旅。
輾轉抵達位于錯那市的試驗地點后,科研團隊遇到了第一個難題——種植條件差。“試驗地約38畝,是一片荒地,處于山坡一隅,地勢起伏不平,南北落差達3米、東西落差達2米,石頭遍地,十分不利于栽種。”團隊成員袁中權回憶道。
今年66歲的地面選育專家袁中權,是團隊中最年長的一位,曾參與“三北防護林”航天育種種苗選育推廣等多個項目。面對困難,他沒有認輸。在克服高原缺氧、紫外線強等不適的同時,他帶領隊員,拿著工具反復測量、計算,最終為試驗地“量體裁衣”設計出種植效果圖。
“要想種好地,土壤是關鍵。”袁中權介紹,挖掘機、裝載機進行平田整地作業(yè)后,科研團隊又對斜坡地的土壤進行了檢測與分析,并尋找到適合高原環(huán)境的有機肥料進行土壤改良,確保“太空牧草”能夠健康生長。
首批“太空牧草”移栽后,不少當地群眾擔心種苗的成活率,也怕種苗長成“大長腿”,也就是莖稈細弱、生命力不強的高腳苗。“這些移栽的‘太空牧草’是在陜西培育的星際神農系列牧草,已經在榆林經受過考驗。只要試種成功,即使遇到零下40℃的低溫天氣,它們也能安全越冬。”郭銳和團隊成員滿懷信心。
隨著越來越多的種苗被移栽進試驗地,“太空牧草”迎來了一批“嘗鮮者”——土撥鼠。“它們經常來啃噬植物的根系,而且一點都不怕人,給種植試驗帶來了威脅。”袁中權說。
為解決“鼠患”,又不破壞牧草生長,科研人員用上了生態(tài)防治手段。“我們把辣椒水和花椒水噴灑在植物根系與葉子上,土撥鼠吃一口被辣到后,再也不敢侵害‘太空牧草’了!”袁中權笑著說。
“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9月下旬,錯那市已經迎來了一場雪。你瞧,這些‘太空牧草’依然長勢很好,長到了四五十厘米高。只要后期管理好,它們就能在高原地區(qū)正常生長。”郭銳指著視頻中的牧草說。
看到“太空牧草”長勢喜人,錯那市5個鄉(xiāng)鎮(zhèn)競相邀請團隊成員將帶來的“太空種子”播撒到“自家”門口。“眼看著荒地上長出綠油油的牧草,大家都充滿期待。按照這個長勢,即使進入一年中漫長的枯草期,我們當地牧民也不用再愁牛羊的飼養(yǎng)了!”曲卓木鄉(xiāng)鄉(xiāng)長王波高興地說,他們正在和科研團隊溝通,計劃擴大“太空牧草”在當地的種植面積。
讓“太空種子”在寒旱地區(qū)生根發(fā)芽一直是郭銳的夢想,也是他和團隊近年來科研工作的重點。“雖然太空林木草灌的選育過程見效慢,但在中國這樣國土面積遼闊、沙漠荒地占比較大的國情下,其長遠價值不可估量。我們想在雪域高原種出‘綠色奇跡’,解決牧草品種稀缺的難題,讓那里的牛羊吃上營養(yǎng)豐富的‘太空牧草’,讓群眾享受到我國航天科技發(fā)展帶來的實惠。”郭銳堅定地說。
截至目前,陜西省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進行航天育種搭載實驗100余項,獲得11項農業(yè)領域相關專利,選育出一批如陜北小雜糧、大紅袍花椒、星際神農系列牧草等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優(yōu)質植物新品種,并通過與種子企業(yè)合作,實現了產業(yè)化推廣,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其中,星際神農系列牧草已在陜西、甘肅、內蒙古、西藏錯那市等地扎根生長,試驗種植面積近千畝,明年推廣面積有望達到2萬畝。(記者 張梅)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