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白瑤 實習記者 馬尤翼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雙眸明亮清澈卻不敢與人對視,他們能發(fā)出聲音卻不敢與人交流……他們是孤獨癥患者,被稱為“星星的孩子”。而幫助孤獨癥患者學會溝通交流、融入社會的,是一群從事特殊教育事業(yè)的“守星人”。
2024年4月2日,是第十七個世界提高孤獨癥意識日。我國以“全生涯服務 全方位關愛”為口號,呼吁社會各方關注孤獨癥群體。記者近日走進部分孤獨癥康復教育機構和學校,深入了解用愛點亮“星星的孩子”背后的故事。
“一對一”干預訓練,增強孩子互動溝通能力
“太棒了,可可終于看著老師說話了,獎勵你一個小車車。”3月30日,記者走進陜西七彩路兒童康復中心個訓室,特教老師耿新看到一名孤獨癥兒童能主動對視時,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從事特教13年來,耿新主要負責孤獨癥兒童的認知、語言能力和行為問題康復干預工作。
“孤獨癥孩子的典型特征就是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窄與刻板重復行為,即缺乏與人的眼神對視、語言理解與表達不足、不恰當?shù)男袨楸憩F(xiàn)等,這就需要我們進行‘一對一’干預訓練,幫助他們提高認知、語言表達等能力,增強對社會的適應性。”耿新說。
在這間個訓室里,有供孩子們玩耍的小鋼琴、電話機、小皮球、繪本等物品。耿新說:“這些不光是玩具,更是我們與孩子們建立關系的法寶,我們稱之為‘強化物’,通過它們,孩子們更愿意配合接受干預訓練。”
2021年,年僅4歲的孤獨癥兒童軒軒開始接受干預訓練。耿新觀察發(fā)現(xiàn),軒軒很喜歡畫畫,隨后就利用繪本、紙、筆等“強化物”,一步步對軒軒進行康復訓練。
“每次他興奮時,我就用‘強化物’去吸引他,并通過獎勵孩子看繪本、畫畫以及口頭表揚等,讓孩子能逐漸安靜下來。”耿新說,有一次,軒軒在紙上畫出了三間房子。
“我問他,這么多房子是給誰住的?孩子說,一間是給爸爸媽媽和軒軒住的,一間是給爺爺奶奶住的,一間是給我住,我頓時感到心頭一暖。”耿新情不自禁流下熱淚,“孩子們經(jīng)常會帶來像陽光甘露般溫潤的感動,更加激勵我要耐心細致觀察他們的喜好,找到適合的康復訓練方式。”
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是耿新的重點工作內(nèi)容之一。琳琳兩歲起就接受“一對一”康復訓練。“剛開始她不能正常表達,看到想要的東西就會直接上手搶。”耿新說。
耿新先從肢體表達訓練入手,之后逐步擴展至單字的仿音、疊詞等的練習,引導琳琳說出“我要……”等短句表達自己所需。“現(xiàn)在她已學會表達基本需求,還會說一些簡單的禮貌用語,這為她今年入學開始集體學習奠定了基礎。”作為中國精協(xié)孤獨癥服務機構自強自律創(chuàng)建評估達標單位,陜西七彩路兒童康復中心每天接受受訓孤獨癥兒童近200名,自2016年成立以來,已形成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經(jīng)驗,其中“一對一”個訓課程就是其開展康復訓練的成果之一。
“我們會根據(jù)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經(jīng)過專業(yè)評估和分析,制定個性化方案,再由老師以‘一對一’等形式實施康復教育,提升孤獨癥孩子的認知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集體規(guī)則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最終目標是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性。”陜西七彩路兒童康復中心技術總監(jiān)朱玉紅說。
集體康復訓練,讓孩子盡快融入社會生活
3月29日下午3時許,在西安市未央?yún)^(qū)特殊教育學校,一名患孤獨癥學生突然跑出教室,脫掉鞋襪光腳在草坪上踩跳。對于此類突發(fā)情況,從業(yè)3年的特教老師梁睿婕早已習以為常。
“孤獨癥孩子的異常情緒行為通常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當我們面對這些情況時,首先要尋找刺激孩子作出異常行為的刺激源,讓孩子與刺激源分離,逐步緩釋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的緊張情緒。”梁睿婕介紹道。
未央?yún)^(qū)特殊教育學校自2021年開辦以來,受教學生多為腦癱、孤獨癥以及其他智力障礙、多重殘疾的患者,其中孤獨癥學生超過半數(shù)。學校將不同情況的孩子分在不同的特教班級里進行課堂教學和康復訓練,重點提升孩子們適應集體生活的能力。
據(jù)校長仲偉介紹,目前每個班級大約有5至8名學生。作為班主任,梁睿婕所負責的班級有3名孤獨癥學生,他們發(fā)病的特點各不相同,而這正是開展教學工作的難點所在。
“孩子們的溝通和理解有困難,剛開始無法正確執(zhí)行指令。”梁睿婕說,于是自己就在教學中尋找與他們溝通的方法。
“現(xiàn)在我在給出指令前,首先是要讓孩子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然后將連句的指令拆分成簡短的詞組,讓他們更容易理解指令內(nèi)容。”梁睿婕說,在引導孤獨癥孩子融入社會教育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意識是走出孤獨的前提。
“要讓孩子們樹立集體意識,當發(fā)出集體指令時,能明白自己就是集體當中的一員。此外,還要引導孩子們學會分享,促進朋友間的交往行為產(chǎn)生,通過做一些小游戲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梁睿婕說,現(xiàn)在一些孩子已開始意識到學校是一個大集體,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行為,并對“好朋友”這個概念有了初步的認知,會相互叫名字進行簡單的互動交流。
8歲的安安剛入校時膽小害羞,對周圍環(huán)境十分警惕,通過集體康復訓練,現(xiàn)在會和老師主動打招呼,每天都積極來學校上課;12歲的小興剛來學校時防御心強,經(jīng)常發(fā)脾氣,現(xiàn)在學會了克制……
為了讓孤獨癥孩子盡早適應社會生活,學校還設置了全景模擬室、家政室、情景教室等功能部室,通過還原日常生活場景,幫助學生盡早熟悉社會生活。同時,根據(jù)孩子們的不同特點和喜好,努力挖掘他們各自的潛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個人技能。
“未來,我們還將探索更多針對孤獨癥孩子的融合教育和職業(yè)教育模式,幫助孩子更好就業(yè),融入社會生活。”仲偉說。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