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匯聚起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致力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黃帝陵是源遠流長的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強奮進的精神象征,是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紐帶。”3月9日,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冠梓表示,要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加強黃帝陵作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作用。
“《史記》唯一記載的黃帝陵建在橋山之巔,不僅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拜謁軒轅黃帝的民族圣地和精神家園,更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張冠梓建議,由國家層面在黃帝陵組織舉辦國際性“中華文明論壇”;通過多領域專題講座、研討會、展覽等形式,全面展示中華文明精神風貌;邀請國內國際各界人士,以全球視野探討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趨勢,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張冠梓建議,把黃帝陵命名為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文明”教育傳播基地,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傳承和推廣;引導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激發(fā)愛國主義熱情;加強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互動,進一步振奮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記者 齊小英)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