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正在向游客介紹文物
□ 記者 李彥伶 文/圖
2月15日清晨,位于西安市大雁塔西北側(cè)的陜西歷史博物館門前人頭攢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正排起長隊等待入館參觀。
“各位游客,新年好!今天我們參觀的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現(xiàn)在請大家看這幅‘絲綢之路’示意圖,它是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mào)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mào)易通道。”戴好講解器,8時30分許,講解員張楠開啟新的一天工作。
今年是張楠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工作的第十一個年頭。因?qū)v史文化的熱愛,原本學心理學專業(yè)的她毅然選擇了從事博物館講解工作。
“太精彩了!真是不虛此行!”一路講解,觀眾群中不時傳來陣陣喝彩。
一座博物館,半部中國史。“作為一名博物館講解員,既是文化的守護者更是傳承者。”張楠說,身為講解員不僅需要了解歷史、了解文物,還要努力深挖其背后的故事。
“唐三彩是用黃、綠、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釉陶器,是將高嶺土經(jīng)過挑選、沖打、淘洗等工藝后捏制成形的……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xiāng)。”看著人群中的小參觀者,張楠著重從陜西古代文明孕育、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以及對中華文明作出的貢獻作了細致講解。
張楠告訴記者,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游客,她們有著不同的講解方法。如面對孩子們除了講故事,更注重進行互動,不時拋出問題引導孩子們參與其中。而對于成年游客,則更注重全面而詳實地介紹文物。
“對歷史文化始于熱愛終于堅守,正是對這份職業(yè)的認同讓我在陜歷博找到了職業(yè)歸屬感。”張楠說,和十幾年前相比,近年來參觀陜歷博的游客逐年增加,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游客們對中華文化日趨向往。
今年春節(jié)前夕,張楠在帶團講解時發(fā)現(xiàn)有一名游客一直緊盯自己,經(jīng)過交流,原來兩年前這位游客帶父母來館參觀時正好也是她講解的。時隔兩年,這位游客帶著正在讀大學的孩子再次來參觀。
“通過自己的講解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歷史、感知陜西文化,我感到很自豪!”張楠說。
為了給游客帶來更好的觀展體驗,盡管已對博物館各展區(qū)講解詞倒背如流,但每次開講前,張楠都是會反復看看講解詞,力求在講解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更好地服務(wù)參觀者。
從一名普通講解員成長為五星級講解員,正是在一次次講解中,張楠見證了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興盛。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