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田民站在柳青故居前講解記者 趙婧 攝
□ 實習記者 馮倩楠 記者 趙婧
秦嶺腳下,神禾塬西,一座柳青墓矗立在山上。墓下方沿滈河倚塬而布的十里蛤蟆灘上,守墓人劉田民就住在這里。
1952年,作家柳青從北京來到西安市長安縣王曲公社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寫就了文學巨著《創(chuàng)業(yè)史》。1978年6月,柳青在北京病逝,骨灰一分為二,一半和夫人馬葳一起葬在了這里。
“柳青伯、馬葳姨,你們別嫌我煩……”8月15日,今年77歲的劉田民站在墓前,一邊喃喃自語,一邊擦拭墓碑。
幾十年來,劉田民初心不變,堅持在這里清掃、種樹,每遇到來訪者,他就會用一口濃重的關中方言講述心目中“柳青伯”的故事。
“給我掏了9年學費”
劉田民是《創(chuàng)業(yè)史》中才娃的原型,也是小說中出現(xiàn)人物原型唯一健在者。“我柳青伯是個大好人,掏心掏肺對俺父子倆好呢!”和記者說起柳青,劉田民幾度哽咽。
劉田民自幼喪母,和父親相依為命。柳青搬來時他只有6歲,父親劉遠峰既當?shù)之攱?,還要忙著村里的事情,柳青夫婦對他們父子多有照顧。
在劉田民記憶中,柳青個子不高,臉上總是掛滿笑容。關于柳青,劉田民收獲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看電影、第一次養(yǎng)寵物……
“柳青的夫人馬葳對我很好。”劉田民說,不管自己何時去柳青家玩耍,馬葳姨都會包好饅頭,摘些院子里成熟的水果,讓他走時帶回去。
一次,劉田民生病發(fā)燒,馬葳姨不光帶他看病,還給他買了些小玩意。
守墓幾十年,有人問劉田民“為啥”,他說:“我一共上了9年學,學費全是柳青伯掏的,這恩情還不夠嗎?”
1978年6月 13日,柳青逝世。第二天,正在地里插秧的劉田民和劉遠峰在村廣播中聽到這一消息,流著淚拼命往村里趕。
柳青去世后的最初兩年,他在皇甫村的墓,一直是由《創(chuàng)業(yè)史》中主要人物梁生寶的原型王家斌和自己的父親劉遠峰在守護。1990年6月13日王家斌去世,臨終前,他拉著劉田民的手叮囑“一定要照看好柳青墓”。
成為真正的守墓人
掃墓、除草、驅(qū)趕牲畜……1996年,劉田民放棄城里的工作,回到村里專心守墓。“回來就覺得心里踏實了。守住家、守住親人、守住墓,這就是我要做的事。”他說。
幾十年過去,墓園里的松樹、柏樹、柳樹從小苗長成大樹,劉田民伴著它們從小伙變成了古稀老人。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呵護下,墓園從初建的三分地擴大到如今的1.8畝,“守墓人”劉田民見證了柳青精神的傳承。
柳青是扎根基層沃土文藝工作者的典范。劉田民說,柳青有7個子女,加上2個侄子和馬葳姨的姊妹,家里常常是十幾口人,經(jīng)常喝苞谷糝、吃野菜,自己生活過的艱苦,對村民和外來朋友卻毫不吝嗇。路遙曾多次找柳青探討文學,每次一住就是一周到半個月,柳青不僅包吃包住,連路遙買資料和來回的路費都給包了。
多年間,只要有人來參觀,劉田民就步行兩里地去迎接。
劉田民接待過無數(shù)前來吊唁的人,有留下“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風到處說柳青”詩句的賀敬之,有評價“人民的柳青,不朽的柳青”的周明,有“文學陜軍”中的陳忠實、賈平凹等人,還有數(shù)不清的敬仰柳青的普通人。
“不花公家一分錢”
新時代,柳青精神進一步得到發(fā)揚光大。
幾年前柳青故居重修,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故居,劉田民又義務承擔起了故居講解員的工作。
每次接待講解,劉田民總是提前穿戴整齊,在胸前別上黨徽,騎著小電動去迎候。參觀人流量最大時,他一天作過13次義務講解。
為了講好柳青事跡,劉田民翻看了許多和柳青相關的書籍,還讓兒孫們幫著用手機檢索查閱資料,一篇不差地打印出來,及時將新的內(nèi)容補充到解說之中。
暑假孫女放假,劉田民常帶著孫女一起去柳青故居。此時正值夏季天氣炎熱,孫女要喝故居里給訪客準備的礦泉水,劉田民不讓,拿出自己從家里帶來的白開水給孫女喝。
有參觀者建議劉田民在柳青故居裝個風扇,避免他夏天講解時中暑,他說:“我柳青伯一輩子公私分明,我是有55年黨齡的老黨員,義務講解就是不花公家一分錢,電費也是錢呀!”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