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將近4個月,截至目前垃圾減量多少?末端處理設施建設進展如何,何時才能實現無害化處理?昨日,記者從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zhí)法局了解的幾組數據表明,生活垃圾日均減量明顯。明年下半年,餐廚垃圾將實現全量處理;明年底,其他垃圾將實現零填埋。
垃圾分類意識在市民心中“扎根發(fā)芽”
昨天上午,記者在西安大雁塔北廣場東側一座公共衛(wèi)生間門口看到,排隊如廁的市民游客經過門前組合垃圾桶時,凡是準備投放垃圾的人們都先會彎腰看看垃圾桶上的標識,然后才將手中的食品包裝袋、飲料瓶、廢紙等垃圾針對性地投放到相應的桶內。
其中,一名30多歲的女子左手拖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右手拿著兩個塑料食品包裝袋,站在垃圾桶跟前停留了幾秒鐘后,將袋子扔進了“不可回收”字樣的垃圾桶內,并告訴孩子,“垃圾必須分類投放,要不然還需要保潔員阿姨返工,也很不道德。”孩子望著垃圾桶一邊點頭一邊說,“我們在學校每天都學習,我保證比你分得清。”
旁邊一位女保潔員告訴記者,景區(qū)產生的垃圾主要以廢紙、果皮、飲料瓶、塑料袋為主。與以前相比,現在不管是本地市民,還是外地游客,幾乎很少有人將手中的垃圾隨意亂扔、亂投放,有些人一時著急不知道怎么投放,還會問問保潔員、公廁管理員??傊?,分類投放的意識值得肯定,因為垃圾桶上有標識,投放準確率也比較高,他們每天清理垃圾的次數沒變,但除去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以外,需要壓縮處理的垃圾量比以前能減少一多半。他們保潔員們經常在一起開玩笑說,“垃圾分類已經在大家伙的心里‘扎根發(fā)芽’了。”
分類后生活垃圾日均減量明顯
西安市自9月1日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至今,垃圾減量情況究竟如何?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zhí)法局一位負責人說,今年以來,西安市改造四分類垃圾清運車輛905臺,新購置四分類垃圾清運車輛80臺,建成可回收物分揀中心14座、大件垃圾拆分中心10座、有害垃圾暫存點17座。11月初投運的藍田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熱電聯產PPP項目,配置了3條750噸機械爐排爐生產線,建設規(guī)模日處理生活垃圾2250噸,主要面向藍田縣、雁塔區(qū)、長安區(qū)和曲江新區(qū)產生的生活垃圾。進場的生活垃圾經過大約七天的發(fā)酵,然后被瀝干水分投入焚燒爐焚燒,100噸垃圾焚燒后剩下不到20噸廢渣,焚燒渣最后再被制成環(huán)保磚、路基建材循環(huán)利用。
“高陵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也有2條生產線正式投入運行,日處理生活垃圾1500噸。”該負責人說,藍田、高陵兩個生活垃圾無害化項目投產后,江村溝生活垃圾填埋場生活垃圾處理壓力大大降低,日進場垃圾量目前在5000-6000噸之間,約為過去的一半。此前,全市日生活垃圾產生量在1萬多噸,對比目前江村溝生活垃圾填埋場和藍田、高陵兩個無害化處理項目的處理總量,生活垃圾分類后,西安市生活垃圾日均減量幅度非常明顯。
餐廚垃圾明年下半年將全量處理
“明年下半年,西安市的餐廚垃圾將實現全量處理。”該負責人說,位于西咸新區(qū)灃東新城的西安維爾利環(huán)??萍加邢薰臼俏靼材壳拔ㄒ灰患彝哆\的餐廚垃圾處理廠。這個廠主要接收處理機關團體、高校食堂、綜合商業(yè)體等大型餐飲單位產生的廚余垃圾,設計日處理規(guī)模為餐廚垃圾200噸,地溝油20噸。目前日處理餐廚垃圾穩(wěn)定在210噸,單日最高處理量更是達到254噸。
餐廚垃圾經過中溫厭氧發(fā)酵,會分離成為“油、水、渣”。油脂可以作為工業(yè)原料,做生物柴油、肥皂或者化學拆分劑。“水”進入厭氧系統(tǒng)進行發(fā)酵,發(fā)酵后產生沼氣,沼氣用來燃燒發(fā)電,“渣”則進行焚燒處理。該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擴建工作,預計明年上半年可以投入運營,屆時日處理能力將達到400噸。此外,西安市還有高陵、藍田、鄠邑三個廚余垃圾處理廠正在建設,預計明年下半年全部建成投運,集中處理市民家庭產生的廚余垃圾,屆時全市餐廚垃圾將徹底告別衛(wèi)生填埋、實現全量處理。
其他垃圾明年底將實現零填埋
該負責人說,高陵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第3條生產線近日投入運行后,日處理能力也將達到規(guī)劃設計的2250噸。另外,西咸新區(qū)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已于12月18日點火,鄠邑區(qū)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也將于近日點火。明年,灞橋生活垃圾無害化焚燒項目將開工建設。這5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全部正式投運后,日處理總能力將達到12750噸。預計到明年底,西安市生活垃圾中的其他垃圾將實現零填埋。
針對記者目擊到的情況和目前全市垃圾分類的現狀,該負責人說,市民、游客的舉動和保潔員們的感受,體現了垃圾分類根植于心的意識,也回答了垃圾分類的前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人參與眾志成城。希望每位市民都行動起來,一起讓垃圾分類從“強制的麻煩”早日轉變?yōu)?ldquo;日常的習慣”。
首席記者 趙麗莉 記者 李寧強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