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南泥灣腹地。畢業(yè)于北京林業(yè)大學的張玉麟下隊到武警延安市支隊執(zhí)勤一中隊任排長已兩月有余。23歲的他與戰(zhàn)士們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在軍營后邊的田地里勞作收獲。
38年前,同樣23歲的張衛(wèi)華在這片土地駐守、訓練、耕種,還入了黨。今年10月,他和20余名老戰(zhàn)友重返連隊,回望初心。在中隊榮譽室,他看到這里又增加了很多獎牌、獎杯……
基因在堅守中傳承。這支駐扎在南泥灣的隊伍,建隊70多年來,一邊執(zhí)勤訓練,一邊勞作建設,在艱苦和堅守中續(xù)寫光榮。正如張衛(wèi)華對張玉麟和官兵們所說的,“拿起鋤頭,我們是耕耘者;拿起槍,我們是守護人。一代代士兵,在這里砥礪初心,鐫刻忠誠。”
接過先輩的槍
傳承就是不斷堅定信念并主動將之傳遞
這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每當新兵下連,中隊就會組織大家學習隊史:這里曾是359旅革命先輩們奮斗過的地方。為打破國民黨反動派以及日軍的經濟封鎖,359旅在南泥灣開展了舉世聞名的大生產運動。在缺衣少糧和極度艱苦的條件下,官兵們墾荒種田,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時至今日,一中隊一直保留著種菜養(yǎng)殖的傳統(tǒng),戰(zhàn)士們每周都會下地從事生產勞動。每年年初,一中隊都會帶著上一年年底來的新兵在田野間勞作。隨著春種、秋收、冬藏,新兵在土地上磨礪,也和莊稼一起成熟。“仿佛我們種的不是菜地,而是耕植著每一名新兵的精神和信念。” 指導員李亞凱說。
上等兵王先舉懷揣一腔熱血加入軍營。從小看軍旅劇長大的他認為,當兵就應該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而環(huán)顧圍繞四周的大山、人煙稀少的村落,強烈的落差讓他總覺得“有股勁使不出來”。
在一次下地干活中,看到王先舉懶懶散散地翻地,老兵楊晟讓他在一邊休息,看大家怎么干活。王先舉這才注意到,每個老兵都勁頭十足,爭先恐后,仿佛這個枯燥的活兒有極大的魅力。王先舉還發(fā)現(xiàn),由于高強度的訓練、勞作,老兵們的手都裂開了口子。
“你不是想當個好兵嗎?”楊晟說,“對一中隊的戰(zhàn)士來說,哨位、訓練場、農田都是戰(zhàn)場,完成好任務就是打了勝仗。”
楊晟帶王先舉看中隊的農田、魚塘。“這些都是曾經的老兵們一點一點開發(fā)出來的。從一鍬一鍬平地,到開挖水渠排水,每一點環(huán)境的改變,都凝結著老兵們的勤勞和智慧。” 楊晟說,“我們說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不是隨便喊喊口號,而是要帶著信念去訓練和工作,要在苦中努力有作為。”
事實上,作為“老兵”的楊晟,也是個“95后”。他做過銷售、當過流浪歌手,最初來到一中隊時,也覺得枯燥無聊,但他最終在不斷融入集體中找到了意義,并自愿成為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傳承者。艱苦奮斗、扎根奉獻也在這精神的傳幫帶中,成為每一名官兵的信念。
王先舉逐漸愛上了這里。上完大二來參軍的他已經決定,留在這里,當一名好兵,也當一名傳承者。
使命不分大小
忠誠就是在任何情況下堅決完成任務
2016年2月,一中隊附近農田突發(fā)大火,山下不遠處就是大型化工廠和采氣站,情況十分危急。為控制火勢,應急班幾名戰(zhàn)士臉上蒙著毛巾、手里拿著滅火器,沖到最前邊。應急班班長袁建亭記得,當時風很大,火苗躥起十幾米高,戰(zhàn)士們的眉毛、頭發(fā)都被燎到了,但沒有一個人退縮,大家堅定地與大火對峙,阻止了“敵人”的前進。
這場火災中,一中隊官兵連續(xù)奮戰(zhàn)9個多小時,成功撲滅大火,救出被困群眾6人、疏散轉移群眾368人,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1000余萬元。
近年來,一中隊多次參加急難險重任務。不論是山洪肆虐還是烈火沖天,關鍵時刻,官兵們總能沖在一線,完成黨和人民交付的任何任務。
作為一中隊應急班原班長的龍宜濤,是“尖刀中的刀尖兒”。他自身業(yè)務素質過硬,多次參加比武獲得優(yōu)異成績;執(zhí)行監(jiān)獄看押任務,制定防逃、制逃、處突實戰(zhàn)訓練科目毫不含糊;所帶戰(zhàn)士20余人成為班長、骨干、訓練尖子。
2015年,擔任16年種植員的趙東即將退伍,中隊急需一名責任心強、踏實肯干的種植員。中隊黨支部決定任命龍宜濤為種植員。
把一名“戰(zhàn)斗尖刀”分配到后勤崗位上,許多人都擔心龍宜濤會有情緒。
“部隊崗位千千萬,行行都是作奉獻。”讓大家沒想到的是,龍宜濤態(tài)度堅決:“作為一名革命軍人,黨叫干啥就干啥,保證完成任務!”
擔任種植員后沒過多久,中隊的莊稼生病了。
“你干不了這活兒,還是申請返回應急班當班長吧!”有人勸龍宜濤。
誰知龍宜濤當眾立下“軍令狀”:“莊稼種不好,我自愿接受處分!”
操課之余,龍宜濤一心扎在農田里觀察莊稼生長情況,了解每種農作物的生長習性、成熟時間,按時給農作物施肥澆水滅蟲除草。沒多久,中隊農副業(yè)生產水平明顯提高。
“聽黨指揮的意識有多強,執(zhí)行的力度就有多大。” 對龍宜濤和一中隊的戰(zhàn)士們來說,革命軍人,既能敢于舍身忘死,又要甘于堅守平凡——一切服從于黨和人民需要。
以行動踐初心
擔當就是把每一件事情做實干好
一中隊大院一角的長亭里,掛著各種形狀的小木牌,是官兵們利用廢舊木料制作的。木牌上,刻印著大家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的摘抄和心得。其中一位可愛的士兵寫道:“我是一名炊事員,學習習主席講話,我決心提高廚藝,讓大家吃好。”
樸素單純的話語,卻是一中隊官兵們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精神的體現(xiàn)。
四級警士長白亞龍是中隊的軍械員。剛接觸工作時,單是各種武器參數(shù)就讓他頭疼不已。于是,他給自己定下學習計劃,從槍械發(fā)展史到配發(fā)武器裝備的基本構造原理,開始一點點地學、一頁頁地啃,寫下了十幾萬字的學習筆記。通過半年的學習訓練,他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問不倒”。
三班班長胡堂松兼職中隊維修員、網絡維護員。一開始,他對維修知識一竅不通,但他愛學習、好鉆研,還經常去跟目標單位的電工討教?,F(xiàn)在的他,已然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維修員,部隊的熱水器、電視機、電腦,哪里出了問題,他都能輕松解決。
在一中隊,還有苦心鉆研怎樣提高戰(zhàn)士軍事素質的班長,為大家美化環(huán)境的“小木匠”,想方設法種好菜、養(yǎng)好豬的種植員、飼養(yǎng)員……官兵們說,把小事做細干好,就是對擔當使命的最好詮釋。
賀樹友和殷兆立是南泥灣的兩位貧困群眾。每年,李亞凱都會帶著戰(zhàn)士們去拜訪兩位老人,告訴他們:“這是兩位爺爺?shù)募遥彩悄銈兊募摇?rdquo;官兵們每到休息時,就會去“家里”打掃衛(wèi)生、幫做體力活兒,蔬菜瓜果成熟了就第一時間送給老人們品嘗。“我的‘兵兒子’”,殷兆立總是這樣稱呼官兵,他連家門鑰匙都交給了“兒子”們。
賀樹友一直靠放羊收入維持生活。2014年,為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駐地政府開展了封山禁牧行動。得知消息后,一中隊的官兵們很心急。經過商量,大家?guī)唾R大爺買了100多只雞苗,還指派飼養(yǎng)員戰(zhàn)士傳授養(yǎng)殖技術。去年,賀樹友飼養(yǎng)的100多只雞順利出籠,純利潤有8000多元。
參加義務植樹,春季幫忙耕地施肥、秋季幫忙收割莊稼,定期看望烈士遺屬……官兵們說,把有關人民的事情做實,就是對初心的最好堅守。
連續(xù)25年被武警陜西省總隊表彰為“基層建設先進中隊”,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第五批學雷鋒活動示范點,原中隊長宋彪榮膺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wèi)士”……近年來,屬于武警延安市支隊執(zhí)勤一中隊的眾多榮譽紛至沓來,而一中隊初心彌堅:沿著先輩足跡,耕耘紅色土地,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wèi)士。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