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村落,承載著中國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遺產和生態(tài)文化資源,蘊含著“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相生共榮的生態(tài)關系。保護和建設好中國傳統(tǒng)村落,不僅是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快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重要內容。
前不久,由省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劉玉明帶隊,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來到周至縣老縣城村,專題調研古村落的保護情況。
現狀
路面坑坑洼洼影響旅游
著名作家葉廣芩在長篇散文《老縣城》中這樣描繪周至縣老縣城村:“老縣城村在秦嶺南麓,是一處深得老天寵愛的地方。大熊貓有時會溜進村里爬上樹枝,張望下這里的居民。現在的老縣城,是一個小村落,但在一百多年前,老縣城真真切切就是一個縣城,周筑城墻,商鋪旅立,是古儻駱道上唯一的驛站。”
老縣城村又被稱為佛坪廳故城,清道光五年(1825年)始設佛坪廳,民國二年(1913年) 改為佛坪縣,民國十五年( 1926年) 遷至袁家莊(今佛坪縣政府所在地),之后故城逐漸廢棄。如今,這里不僅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一處生態(tài)良好的自然保護區(qū)。
來到村內的佛坪廳故城文物管理所,委員們了解到,該管理所是周至縣政府為保護佛坪廳故城遺址等文物而專門設立的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是老縣城村文物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展示著150余件石刻、造像和碑石等文物,其中白石雕三龍戲珠全國罕見。
走在老縣城村主街道上,委員們發(fā)現,石塊堆砌的路面已凹凸不平,排水道邊的一些路段已經坍塌,溝渠內也殘存有些許污水,整個老縣城村只有一座老建筑“榮聚站”被修復,古衙門、廟宇、監(jiān)獄等建筑只能看到殘存的基石。
看到委員們臉上的疑惑,老縣城村黨支部書記王正才指著坑坑洼洼的路面無奈地說:“西安等地來的游客需要安全、舒適的游覽環(huán)境,這條路是我們2005年修的,現在看來確實影響村子發(fā)展,但沒辦法,相關部門不讓動,一切都得保持原來的樣子。此外,村里也沒有涼亭、座椅等設施供游客休息使用。”
街道兩旁零散地分布著幾家農家樂。“山里娃農家樂”的老板孫有國是當地人,已在這里做了10年生意。他介紹,除了吃飯,來老縣城村旅游的游客一般都要住一晚,飯錢加上住宿費,往年他家每年的收入大約有七八萬元。
可去年,孫有國的生意卻不好。原來108國道頻繁塌方導致道路不暢,來老縣城村旅游的客人門可羅雀,他和愛人只能選擇在周邊打零工,收入大大減少。他表示:“游客來村子,必須穿過黑河國家森林公園,每人需支付景區(qū)55元門票錢,來我們這的游客沒少抱怨。”
建議
走出“深閨”才能煥發(fā)生機
政協(xié)委員們一邊看、一邊思考,臉上的表情并不輕松。
“村子內的道路屬于基礎設施,應當在尊重文物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適當整修,并把座椅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起來。他希望能還路于民,取消來老縣城村的游客進入黑河國家森林公園的門票。” 省政協(xié)委員、陜西省電影家協(xié)會主席張阿利建議。
劉玉明針對調研中發(fā)現的文保問題建議,歷史遺產、古村落保護不應該是“不能動”,而應有修復、恢復在其中,這樣才能利用史實傳承中華文化。文物、住建、水利、林業(yè)、環(huán)保等部門應協(xié)同對周至老縣城村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在對文物進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fā)利用。同時,應建立佛坪廳故城博物館,利用圖片、文字、實物、視頻等形式訴說老縣城村的前世今生。
省政協(xié)委員、陜西廣播電視臺電視劇工作室主任萬盛華認為:“不能教條、機械地保護文物,它們只有離開倉庫、走出‘深閨’才能煥發(fā)生機,才能得到有效保護,希望相關部門能在遺址上復建古建筑,把石刻和碑石等文物從展廳內搬到以前它們所在的建筑旁,這樣才能生動地講好老縣城故事,才能感染每一位游客。”
記者 石喻涵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