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斌 通訊員 秦丹
“推開這扇門,走進百姓家,握著親人的手,說說家常話,眼前的困難不可怕,咱們一起戰(zhàn)勝它……”每當聽到這首歌的時候,洛南縣住建局干部楊榮都會忍不住心潮澎湃,一幕幕駐村幫扶的場景就會浮現(xiàn)在她的眼前。
2017年10月,31歲的楊榮懷揣著“心與百姓同憂喜,不拔窮根不回還”的扶貧誓言,毅然走進洛源鎮(zhèn)澗坪村,成為了一名駐村隊員。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山里娃,楊榮從小就切身感受到了農(nóng)村生活的艱辛和不易,也常常聽爺爺奶奶講起過去缺吃少穿的艱苦歲月。她一直都想尋找機會回到大山深處,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村里的鄉(xiāng)親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走向農(nóng)村、走進農(nóng)戶,楊榮責無旁貸。如何讓澗坪村的群眾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的生活,是楊榮和其他幫扶干部日思夜想的問題。為了找準窮根,尋求幫扶切入點,她在半個月內(nèi)走遍了澗坪村的20個村民小組,走訪了全村的179戶貧困群眾。她經(jīng)常穿行在田間地頭、農(nóng)戶家中,與貧困戶拉家常,與村組干部商討發(fā)展良策,努力拉近和群眾的距離。
澗坪村四組的貧困戶梁霞夫婦,雖然才30歲出頭,但梁霞因長期患有癲癇病,且三天兩頭犯病,不能照顧11歲的兒子,更別說干體力活了。梁霞的丈夫為了照顧患病的妻子和孩子,不能外出打工掙錢,他們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日子過得相當緊巴。得知這一情況后,楊榮和駐村工作隊積極為梁霞聯(lián)系醫(yī)院進行診治,還為她的丈夫在村上安排了公益崗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她家的經(jīng)濟困難。此時,常常抱怨命運不公的梁霞,眼睛里沒有了疑惑,有的只是激動的淚水;嘴里沒有了抱怨,有的只是說不出的喜悅與感激。她緊緊握著楊榮的手,哽咽地幾乎說不出話來,“謝謝,謝謝你們,你們都是好人啊!”那一刻,楊榮的眼睛濕潤了,一種為民解憂之后的欣慰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澗坪村,人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個身影:每天清晨天還沒有亮,她就徘徊在各個垃圾點撿拾破爛,時而還會把散落在外的垃圾撿進垃圾箱,她就是楊榮所包扶的低保戶楊蘭英大媽。第一次去楊大媽家,她家的艱難生活深深刺痛了幫扶干部楊榮的心。已經(jīng)70多歲的老人,家里還有一個患精神病的兒子和年僅8歲的小孫女,這樣的家庭現(xiàn)狀,老人理所當然成了家中主要且唯一的勞動力。本應是頤養(yǎng)天年、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楊大媽卻要為了生計而奔波忙碌。晚上回到村上,楊榮久久難以入眠。
第二天一大早,楊榮就來到了楊大媽家,幫她洗衣做飯、打掃房間,還教她的小孫女寫字、畫畫。交談中她得知,這個聰明伶俐的小孫女竟然是楊大媽從路邊撿回來的,為了讓患病的兒子在她走后有人照顧,老人咬緊牙關苦撐著,當寶貝似的呵護著這個孩子。而眼下最讓老人犯愁的是小孫女的生活費沒有著落,楊榮聯(lián)系村上幫老人爭取到了保潔員的崗位,這樣一來,她就可以邊打掃衛(wèi)生邊撿破爛,兩者兼顧,還能為家庭增加些收入。楊榮時常對老人說:“楊大媽,你不要擔心,以后你小孫女的生活費有我呢!”聽完她的話,楊大媽含著淚笑了,楊榮也笑了。楊大媽一家三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幸,但組合在一起,又是那樣的溫暖,這些都讓楊榮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更讓她體會到了人間真情的可貴和永恒。
在村上的這段時間,楊榮每天都在傾心傾情地工作著,每天都被這樣那樣的故事感動著。通過入戶走訪,楊榮用自己的真情感化著每一位群眾,她幫助村里輟學的學生張甲豪重新走進了校園,圓了村里智障姐姐常小敏19年的尋親夢,幫村里的小伙杜小民用法律武器討回了血汗錢。這些看似細小瑣碎的工作,她都付出了真情和心血。9歲的女兒常常責怪她說:“媽媽,我總是在家里看不到你,你是不是不要我了?”每每聽到這樣的抱怨,楊榮除了一點點心酸,更多的是想到澗坪村的老百姓,小家需要她,澗坪這個大家庭也需要她。天下哪有媽媽不想陪伴照顧自己孩子的呢?但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黨交給的任務她必須完成,這是承諾,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提起脫貧摘帽,楊榮信心十足,她說:“領導將駐村幫扶的任務交給我,是對我的信任,我將無怨無悔地忠于自己的選擇,努力做好此項工作,繼續(xù)把汗水灑落在澗坪村的每一個角落,讓如歌的青春在脫貧攻堅的路上閃閃發(fā)光!”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