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wǎng)訊 今年73歲的侯廷華是神木市住建系統(tǒng)離退休干部,是一名有著53年黨齡的老黨員,先后被評為“神木首屆十大藏書個人”“神木書香家庭帶頭人”“神木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最愛讀書的榆林人”“榆林市五好老干部黨員”等榮譽稱號。多年來,他懷著對黨的忠誠,履行黨的宗旨,發(fā)揮自身特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黨員在任何地方都要有“亮”點,在發(fā)揮余熱上實現(xiàn)了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價值,在為民服務(wù)和紅色典藏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丹心譜寫軍旅情 轉(zhuǎn)業(yè)投身城市建設(shè)
“我是1964年12月入伍,當時部隊駐地在延安市甘泉縣嶗山王樂畔,入伍分配到連隊第二天,連里帶領(lǐng)三十四名新兵到三五九旅旅部舊址景盆灣參觀,接受紅色革命教育,后分配在延安南泥灣河北莊執(zhí)勤點看押罪犯,距離三五旅王震將軍的旅部景盆灣三華里,1969年隨部隊換房進甘,在河西走廊、酒泉、張掖、武威等地……”說起當前參軍入伍侯廷華歷歷在目。
1984年轉(zhuǎn)業(yè)回來,侯廷華被分配到籌建玻璃廠后勤處,1986年下鄉(xiāng)萬鎮(zhèn),擔任整黨工作組組長,1987年擔任市政管理所副所長,2001年離崗,2006年退休,涉及神木城市規(guī)劃里的打樁定點、道路改造、拆遷協(xié)調(diào),幾乎他都參與過。
“改革開放初期,神木縣城老城的面積不大,周圍僅507步,過去叫四里三。神木城區(qū)主干道只有東興街一條道路,從1986年到1996年,神木共拓寬改造和新建城區(qū)骨干道路6條,街道38條。特別是在1996年,新建了河堤過境公路、緯一路、惠泉路、駝峰南路等骨干道路。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fā)展,逐步修建了濱河大道、九龍大道、麟州街,城市路網(wǎng)格局不斷完善,最大限度滿足了民生需求。就連農(nóng)村也從泥巴路、砂石路、水泥路到行政村100%通瀝青(水泥)路,再也不是‘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灰’的情景了,這些年來神木道路交通發(fā)生的巨變是有目共睹的。”侯廷華是神木城市建設(shè)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從他的視角,可以感知改革開放以來,神木城市建設(shè)的精彩蝶變。
退休不褪色 永葆先進性
2016年侯廷華擔任神木市住建系統(tǒng)離退體干部黨支部書記工作以來,更是以黨支部為陣地,以紅色文化藏書和藏品為教材,以紅色革命教育為方向,積極組織了一系列“老干部進社區(qū)”“全黨來個大學習”“回顧改革歷程,講好改革故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新時代真正黨員”“回顧光輝歷程,傳承紅色基因”“學習梁家河精神讀書分享會”等主題黨日黨課教育活動,并結(jié)合離退休黨員干部實際,建立健全黨支部學習制度和考評機制。還建立了離退休干部黨建微信群,開設(shè)“微課堂”,發(fā)送微信有關(guān)黨課黨建方面文章400余篇。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以來,侯廷華抄錄或復制了千題解答和1000余份學習資料給老黨員和社區(qū)發(fā)放,還組織老黨員們積極為神木發(fā)展建言獻策,為綏德子州等災(zāi)區(qū)捐款,在錦界溝掌義務(wù)植樹600余株,建立關(guān)懷幫扶機制,看望慰問傷殘退伍軍人、病困病故老黨員40余人次,多次組織支部黨員和退休老干部瞻仰紅色遺跡,緬懷革命先輩,重溫入黨誓詞,引導黨員以身作則,認真組織老干部黨員開展主題黨日“特色黨建”活動。三年多來,他離崗不離責,退休不褪色,共組織了30多次主題黨日教育活動,并積極回饋社會、奉獻愛心,以身作則弘揚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正用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著一名老黨員的光與熱。
平日里,幾乎在各類老年活動點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他周圍,不乏有一大批年輕人,有剛步入工作的大學生,也有小有成績的企業(yè)主,更有一批有抱負、有理想的文學愛好者,他們都親切的把侯廷華喚作“侯老師”,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在事業(yè)上經(jīng)常聆聽他的循循勸導。就是這樣一位個頭高大、穿著整潔、待人謙遜的老人,在一點一滴構(gòu)筑著他宏偉的精神殿堂,孜孜不倦地耕耘著他火熱的事業(yè),他有時也像個老小孩,每天樂阿呵的,正如他所說“只有讀書,才是世界上最有效的青春永駐的秘訣”。
堅守初心本色 癡迷紅色典藏
說起侯廷華,周圍的人都會為他幾十年如一日藏書、讀書的事跡所折服,他總是緊跟熱點,整理黨建學習資料,堅持終身學習,不荒廢一朝一夕。“做一個紅色文化的收藏者、傳播者、踐行者。”這是侯廷華給自己的人生定位,多年來,他埋首于三間地下室書房,筆耕不輟,是最愛讀書的榆林人,是神木書香家庭帶頭人。
在他的家里有三間藏書室,且藏書種類多樣,有人文歷史、文學經(jīng)典、史料典籍、自然科學、逸聞趣事、報刊雜志等,四面墻壁滿滿當當,一個大書案橫在房子中央,四周只留下一個人進出的通道,房子里可以說是“書滿為患”了。
“我從小喜歡讀書,但在那個缺食少衣的年代沒有那么多書可讀,年少時我曾因家境貧寒交不起18斤小米而未能參加當時神中的升學考試,此生沒機會做一名在神中念過書的人,遺憾不已。”說起癡迷藏書的緣由,侯廷華打趣道,“那會窮啊,哪有什么書可看,我人生的第一本書是一本來自商務(wù)印書館第六次修訂本的四角號碼新詞典,還是我一個本家姐夫的書,當然我是半明半暗蹭的,如饑似渴的翻著看,就再沒還。我當時就想一定要自立成人,把沒念過的書念出來。”就這么一個小字典,一個字一個字摳著反復看,這本字典就是當時他的全部家當,也是所有的精神食糧。如今古稀之年的侯廷華依然可以很流利地背出筆畫號碼對照歌:“橫一垂二三點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點下有橫變零頭。”
在部隊時,侯廷華省吃儉用,可以不吃飯,但不能不買書。每次探親,他把路費開支都算好,剩余的錢都買了書。“讀不盡世上書,走不完天下路,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行進。”侯廷華說。1984年,侯廷華從部隊轉(zhuǎn)業(yè)時,他把自己所藏的書籍報刊、教材資料、條例條令等滿滿打包了4大包,加上一套10本《星火燎原全集》,占了他搬家物品的四分之一。20多年的軍旅生涯,使侯廷華對紅色文化典籍收藏情有獨鐘,而且以其系統(tǒng)全面、版本稀有,成為同類藏家中的佼佼者。
“得書在緣,讀書在悟,藏書在心,有增長智慧之用,有自娛自樂之趣,有修身養(yǎng)性之需,有借鑒考證之備。雖然我每天都很忙,但是特別充實。”侯廷華笑著說,雖然現(xiàn)在已年逾古稀,但每天他仍會堅持抽出兩三小時時間去讀書,讀書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少年來,侯廷華由抄書到買書,買幾本到幾十本、甚至幾百本,他除了在神木各大書店,還多次到榆林、西安、北京、山東、湖南、江西等地收購書籍,近年來也通過網(wǎng)絡(luò)購買一些書籍。他還一直訂閱《毛澤東思想研究》《黨史天地》“炎皇春秋”“藏書報”“中國剪報”等25種報刊。五十多年的藏書集報生涯,使其藏書15000余冊,集報刊雜志30000余份,剪輯報刊和讀書筆記1000余冊,其中紅色文化典籍占據(jù)一半以上,還收藏了100多枚紅色老證章和近千枚毛主席各個時期的像章。
“我只想發(fā)揮余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侯廷華的眼里充滿了堅定:“黨員沒有‘退休’二字,今后我要繼續(xù)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一名黨員一面旗,為社會注入正能量。”(龐曼)
編輯: 高三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