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時節(jié),走進錦界鎮(zhèn)河灣村,一片片整齊青翠的玉米地格外引人注目,一排排樹立在地里的自動噴灌設施正盡情地噴灑著甘霖,滋潤著綠油油的玉米地。與別處不同,這里的農田已經不是一塊塊小小的田地,幾乎每塊農田都是幾畝甚至十畝見方。“現在這樣好呀,我家原來大大小小十幾塊地,這次流轉成這么一大塊,以后耕作都不用東南西北到處跑了。”村民王羊換高興地說。
河灣村以前是一個產業(yè)發(fā)展落后的村莊,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村以“三變”改革為動力,引導土地經營權規(guī)范有序流轉,盤活了農村資源,激活了農村經濟,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轉出規(guī)模 “一戶種一田”讓農民嘗到甜頭
河灣村位于錦界鎮(zhèn)以北18公里處,是一個有著1500多口人、5500多畝耕地的純農業(yè)村,玉米、土豆等傳統農作物是當地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然而,由于村民耕地面積分散、基礎設施落后、產業(yè)薄弱,導致群眾廣種薄收,村里荒廢的耕地越來越多,種植面積逐年下降。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2018年,河灣村全面實施土地流轉,將全村5500多畝耕地全部流轉至村集體統一經營,同時積極爭取資金,通過修建排洪渠、土壤改良、開墾荒地、新修田間道路等多項措施縮小地類差別,對土質差的棄耕地、荒地以及沙地土質進行改善,使全村耕地全部變成優(yōu)質耕地。在土地管理中,河灣村成立了農民專業(yè)合作總社和7個以小組為單位的分社,流轉土地后交分社,7個分社再上交總社,總社對土地進行統一管理、統一分配。在農戶原來承包土地數量不變情況下,按照“一戶種一田”的原則,將整理后的土地重新分配,使群眾的“條條地”變?yōu)?ldquo;塊塊田”,每戶村民都得到一整塊大田。“一戶種一田”制度的實施,解放了群眾生產力,充分調動了群眾發(fā)展生產、增收致富、改變生活的積極性,帶動了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也帶動了農戶和村集體增收。
“以前耕種是村民最頭疼的事,村里很多人都要雇專門的耕地機,但是這些機械只能在一塊地工作完后才能到下一塊地里去,村民的地幾乎都是分散開的,有些地方機械到不了就只能用牲口耕地,得用大半個月時間。”該村村支書田志平說,“現在每家每戶的地都集中在一起,雇傭大型耕地機半天就能完成。”
通過土地整合和流轉,村民王明明家里原先分散的10畝田地,變成了集中的大塊田地,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產量自然也提高不少。“以前種地成本高,而且機械種植時化肥種子撒不均勻,邊上撒不到,中間撒太多,土地流轉后,這些問題都解決了。”王明明說。
轉出效益 農戶有了雙份收入
為讓土地變“活”,河灣村借助產權制度改革,整合土地資源,將整理后結余的600畝土地流轉至村集體,采取“村組+企業(yè)+農戶”的經營方式,讓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將土地租賃給種糧大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租金納入集體收入,村民不僅可以享受到土地入股紅利,還可以在基地打工來增加收入。將土地租給合作社、大戶、企業(yè)后,既實現了土地等農業(yè)生產要素的優(yōu)化配置,又增加了流轉雙方的收入。
“土地流轉真是太好了,讓我在家有了雙份收入,年收入達到近4萬元。而且,我們小組把多余的土地租給了種養(yǎng)殖大戶,租金平均分配給了村民,每人80元,我們家4口人分到了320元呢。”王明明說。過去,王明明在農閑時間也會在周邊打零工,但是由于要照料農田,一年到頭打工收入不到2萬元。去年,光打零工就收入近4萬元。
田志平告訴記者,土地流轉后,土地平整了,更多的種養(yǎng)殖戶來到村里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如今村里引進2家種養(yǎng)殖大戶,承包土地700多畝,發(fā)展肉牛養(yǎng)殖和板藍根種植等產業(yè),在家的大多數村民都有了雙份收入,一份是自己種地的收入,一份是在基地務工獲得的收入。“往年這個時候正是村民忙著拉水、抽水澆地時節(jié)。你們看,現在地里幾乎見不到一個人,大家都外出打工賺錢去了。”田志平說,“引進企業(yè)后,農閑時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每天工資150到180元。土地流轉后,將村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外出打工、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實現了雙收入,還能照顧家里。”
轉出特色 發(fā)展后勁日益增強
暴滿堂是河灣村的能人之一。2012年,他購買了旋耕機、收割機、拖拉機等配套農機具,成立了云清農機專業(yè)合租社。2018年,土地流轉后,農機耕作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一年下來,收入近10元。去年,他還承包了150多畝地種植葵花,每畝地平均價收入1200元。“我是村里人,村民非常愿意把地承包給我,租金也相對較低,今年,我在這150畝地里種上了板藍根,目前長勢良好,每畝地預計可以收入1500多元呢。”暴滿堂表示如果試種成功,將繼續(xù)擴大土地承包規(guī)模,同時還要引導村民種植。
土地流轉、整合使產業(yè)上規(guī)模后,河灣村鼓勵支持種植大戶承包土地,盤活閑置土地資源,不斷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規(guī)模種植板藍根等經濟作物,實現產業(yè)增值促增收。像暴滿堂這樣租賃額外面積的土地自行發(fā)展規(guī)模種植業(yè)的“小老板”,在河灣這個小鄉(xiāng)村不斷增加,有的規(guī)模種植玉米,有的辦起養(yǎng)雞場,有的辦起了機耕隊,還有的種養(yǎng)結合……
“土地流轉了,更多的農戶搞起了養(yǎng)殖業(yè)。目前,我們有規(guī)?;N養(yǎng)殖戶10余戶,在村務農的村民人均在原耕種面積的基礎上增加耕種3.4畝,年收入人均增加1300余元。”田志平說,讓這一切都歸功于“三變”改革,讓農村“沉睡的資本”得以“活”起來,拓寬了村集體經濟發(fā)展和農民增收渠道。
編輯: 高三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