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組織開展“文明中國”主題采訪,由中國文明網(wǎng)聯(lián)合新華網(wǎng)和各地文明網(wǎng)等媒體組成報道組,走進城鄉(xiāng)基層,以主題訪談、騎行直播、采風圖集、故事視頻、記者手記等形式,生動報道和集中反映“文明中國”的時代風采與萬千氣象,助推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chuàng)建,為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匯聚精神力量?,F(xiàn)推出系列報道。
“文明中國”主題采訪系列報道第168期:
誓將南水向北流——訪“中國好人”、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陜西引漢濟渭工程總設計師李凌志
在秦嶺底部鑿一條輸水隧道,有多難?在隨時可能發(fā)生巖石爆炸的隧道工作,有多險?把這項前無古人的工作交給一個非專業(yè)出身的人,成不成?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陜西引漢濟渭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好人”李凌志告訴我們:不僅能成,還要“留下精品在人間。”
勇敢“跨界”三領域
西安市往東南方向,驅車半小時,一片建筑工地躍然眼前。墻體上“一水穿秦嶺 萬年潤長安”“引漢濟渭興三秦,一江清水送關中”幾個大字下,機器轟鳴,工人忙碌。這里正是李凌志的工作陣地,引漢濟渭秦嶺特長隧洞二期工程工地。
打開陜西版圖,巍巍秦嶺橫跨東西,隔開了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缺水,成為關中和陜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關鍵瓶頸。為解決這一難題,引漢濟渭工程被列入我國172項節(jié)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打通秦嶺,引陜南漢江清水,徐徐向北,可解陜北之渴。
引漢濟渭秦嶺隧洞線路示意圖。圖片來自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
秦嶺,東西長約1500-1600公里,南北厚100-150公里。打通這個“龐然大物”,談何容易?
2005年,34歲的李凌志被委以重任,擔任引漢濟渭工程總設計師。李凌志學的是鐵路專業(yè),但相繼“跨界”公路、水利。他說,社會發(fā)展很快,必須帶著大融合的理念看待事情。
李凌志(中)和引漢濟渭團隊在工地現(xiàn)場。圖片來自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
隔行如隔山。但李凌志認為,只要勤懇敬業(yè)、鉆研多問,他相信,再高的山也能跨越,再難的書也能啃懂。一本本公路、水利相關規(guī)范,他挑燈夜讀,看不懂就記下來,逢專家就請教,愣是從“門外漢”變成了“大專家”。
只道艱險是平常
萬丈高樓平地起。工程順利與否,勘察工作至關重要。
為選擇一條技術條件最好、地質條件最佳、投資最省、最環(huán)保的輸水路線,李凌志和團隊走過了引漢濟渭工程涉及的每一條河與溝。
李凌志(中)和團隊在戶外勘察。圖片來自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
在秦嶺勘察,挑戰(zhàn)不小。“為保證安全,至少四五人一組,背上帳篷,帶著干糧、砍刀,山上沒有路,需要邊走邊開路,碰到野豬和蛇是常事,手被野狗咬過……”這些在他人眼里的危險和恐懼,對李凌志來說,都不足為懼。李凌志說,他最害怕的是洪水。
2007年,李凌志和團隊在嶺南勘察,剛走到半路,就接到當?shù)卣l(fā)出的洪水警報,他和團隊火速返回駐地。第一件事,就是把電腦主機用防潮塑料布裹起來,抱到對面半山坡的小學,那里相對比較安全。主機里存著勘察資料,李凌志說,資料最珍貴。如果主機被沖掉,整個勘察都會白費,要重來一遍。
最終,經(jīng)過對不同調(diào)水方式、不同縱坡、不同施工方法的15個方案的勘察研究。李凌志選定從嶺南黃金峽到嶺北的黃池溝作為輸水路線。
李凌志(中)帶領團隊深入隧道解決突涌水難題。圖片來自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
引漢濟渭輸水隧洞全長98.3公里,超過兩個全程馬拉松長度,埋深最大2012米,相當于660層樓高,綜合難度世所罕見,面臨的挑戰(zhàn)前所未有。建設中,遇到的通風、巖爆、突涌水等問題,每一項都生死攸關,每一個都被一一攻克。
比如巖爆,通俗講就是隧洞里發(fā)生巖石爆炸,最遠時可以彈射出20多米。一旦發(fā)生,對價值2個多億的硬巖隧道掘進機來說,是巨大損害,對工人的生命,更是無法挽回的死亡威脅。如何克服,國際上沒有先例。
能不能監(jiān)測、預警、提前處置?李凌志帶領團隊構建了成熟的巖爆“預判—監(jiān)測—預警—處置”技術體系?;谖⒄鸨O(jiān)測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預測預警巖爆,進行提前處置,如利用水和巖爆相克的原理,提前噴淋高壓水;提前打釋放孔,降低巖爆威力;打新型材料,降低巖爆的能量等。
李凌志(右三)和引漢濟渭團隊在隧道內(nèi)勘察。圖片來自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
據(jù)統(tǒng)計,在引漢濟渭一期工程中,監(jiān)測到的微震事件,即有可能發(fā)生巖爆的可能性為10萬余次,發(fā)生巖爆4088次,高頻次高強度長距離的巖爆在國際上屬于首次,但在整個建設過程中無一傷亡,這對地下工程來說是個巨大財富。
留下精品在人間
李凌志出生在農(nóng)村,上學時每周末回一次家背饅頭和咸菜,從家到學校,8公里路程,往返都靠雙腿,這讓他對農(nóng)村生活的貧苦,有著切身理解。在修建工程中,只要碰到能造福農(nóng)村、改善農(nóng)民生活的事情,他都會放到心上。
李凌志(后排中)和引漢濟渭團隊在工程建設動員大會上。圖片來自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
“秦嶺地心”寧陜縣有個麻房子村,村里有11戶居民??辈炱陂g,李凌志發(fā)現(xiàn),這里世世代代沒有電燈,沒有公路。“離我們工地只有兩公里,當時回來以后,我們就做了給村里通電通路方案。”
李凌志決定,把工程必須修建的4號支洞延長兩公里,把路修過去,電架過去,一并解決麻房子村居民的出行和用電問題。最終,方案獲得批準,事情辦成了。李凌志高興地說,“直到現(xiàn)在,覺得還是蠻自豪一件事情。”修建工程,絕不能以破壞生態(tài)為代價。秦嶺作為我國中央水塔,保護尤為重要。在勘察初期,李凌志和團隊就對“秦嶺四寶”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的活動范圍進行了調(diào)查。為了保護環(huán)境,李凌志把其中一條支洞延長了4公里,讓施工區(qū)域遠離動物活動范圍,多花了8000多萬元。“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8000萬,花得值!”
30年工程生涯,李凌志幾乎走遍了秦嶺的山山水水,駐了一個又一個工地,建了一個又一個工程。他像勇士,從不畏懼困難;又像量尺,對任何工作都精益求精。他說,修路架橋輸水,是造福子孫的大事,一定要“留下精品在人間。”(采訪報道組:原茵)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