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一日,周至劇團在西安易俗大劇院為觀眾獻上經典秦腔《楊門女將》。記者 戴吉坤攝
6月13日至24日,以“秦腔的盛典 人民的節(jié)日”為主題的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在西安及周邊城市舉辦。圖為6月17日拍攝的易俗社文化街區(qū)。記者 戴吉坤攝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卻比不過廣大戲迷看戲的熱情。
連日來,西安、寶雞、渭南等地的各大劇場好戲連臺,人民群眾盡享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奉上的文化盛宴。
作為國內最高規(guī)格的秦腔藝術盛會,6月13日至24日,以“秦腔的盛典 人民的節(jié)日”為主題,由中國戲劇家協會、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西安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在西安及周邊城市舉辦,來自西北五省(區(qū))33個劇團的名家與新秀,以精湛的演技、地道的唱腔為廣大群眾獻上70余臺秦腔大戲,大秦正聲響徹舞臺和熒屏。
■ 數字技術 為秦腔注入活力
“客自長安來,還歸長安去,就在這地方,夢開始穿越……”6月8日,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先導片《長安夜》MV正式上線。在秦腔與搖滾極具沖擊力的音樂節(jié)奏中,國內首位秦腔領域虛擬人——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虛擬推薦官秦筱雅,伴隨秦聲秦韻翩然而至。
很快,在北京、西安等地的各大地鐵站,那個唱秦腔的“數字女孩”秦筱雅登場了,向人們發(fā)出長安之邀、秦腔之約。秦筱雅清麗甜潤的嗓音別具一格,驚艷了眾人。“秦腔國風氣質簡直不要太美。”“這個秦腔虛擬人,我覺得她應該跟我一樣還是個西安潮girl!”秦筱雅與秦腔、數字科技與傳統(tǒng)文化的完美融合,充分展現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
秦筱雅設計制作團隊成員張曦介紹,秦筱雅的塑造絕非易事:“在這個人物身上的秦腔表述一定要準確、鮮活,對原畫設計、模型制作、骨骼綁定、角色動畫、布料毛發(fā)解算、燈光材質貼圖、渲染合成等環(huán)節(jié)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一般來說,動畫人物的整體解析建模大概有3萬個面就可以了。但我們打造的這個人物,僅頭部的頭飾建模就達到了70萬個面。未來,秦筱雅還將作為秦腔藝術的數字化代言人,衍生出動畫、電影等多元產品。”
西安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寇雅玲表示,作為戲曲藝術挺進二次元領域的新嘗試,秦筱雅的出現給予傳統(tǒng)文化時尚的包裝,讓古老藝術迸發(fā)時代新音,找到與當代觀眾溝通的新渠道。
秦筱雅設計制作團隊負責人任雪迎說:“除了虛擬人秦筱雅,本屆秦腔藝術節(jié)還推出了秦人腔調系列數字藏品,以新的傳播途徑,向世界展現秦腔的獨特魅力。”
“祖籍陜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姐弟姻緣生了變,堂上滴血蒙屈冤……”大銀幕上,秦腔經典劇目《三滴血》正在放映;觀眾席中,戲迷肖蘭戴著3D眼鏡,看得津津有味。
作為秦腔經典劇目,1960年,《三滴血》成為我國首部秦腔電影。隨著時代發(fā)展,秦腔不斷呈現出新的表現和傳播形式。6月15日,首部秦腔3D電影《三滴血》揭開神秘面紗,掀起了藝術節(jié)的高潮。秦腔《三滴血》從戲曲舞臺走入3D電影世界,實現了秦腔發(fā)展史上一次填補空白、開創(chuàng)先河的跨界融合。
西安易俗社演員李東峰在秦腔3D電影《三滴血》中分飾周天佑和李遇春兩個角色。他說:“雖然情節(jié)早已爛熟于心,但是和一氣呵成的舞臺表演有所不同,電影分景別拍攝,講究鏡頭語言,為演員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時代的鮮活,秦腔3D電影《三滴血》收獲了觀眾的陣陣掌聲。“中國戲曲藝術的生命力就在于戲曲與當代生活的緊密結合。”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崔偉表示,為古老秦腔劇目插上現代電影藝術的翅膀,體現了經典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本屆秦腔藝術節(jié)堅持“展演和展播并舉,線下和線上融合”,通過“云劇場”、全景直播等方式,讓線下線上觀眾共享藝術盛會。同時,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高峰論壇舉辦。
■ 精彩劇目 經典與創(chuàng)新并重
“走,看戲去!”連日來,看戲成了西安人最熱衷的活動之一,第九屆秦腔藝術節(jié)真正成了秦腔的盛典、人民的節(jié)日。
作為國內規(guī)格最高的秦腔藝術盛會,本屆秦腔藝術節(jié)的演出劇目精彩紛呈,既有經典傳統(tǒng)戲《三滴血》《火焰駒》《玉堂春》《白蛇傳》《楊門女將》《趙氏孤兒》《貍貓換太子》等,也有優(yōu)秀歷史題材劇目《秦樓案》《洞天仙歌》《許鐵堂》《詩圣杜甫》,還有新創(chuàng)現實題材劇目《驕楊之戀》《湟水河畔》《在綠色原野上》《鍘刀下的紅梅》《肝膽祁連》等,一場場別開生面的視聽藝術盛宴,讓廣大人民群眾盡享文化碩果。
6月15日,由甘肅秦腔藝術劇院演出的《火焰駒》在西安易俗大劇院上演。演員們精彩的演出贏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
6月16日,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的“看家大戲”《貍貓換太子》重磅亮相本屆藝術節(jié),引發(fā)西安戲迷熱議。該劇看點多多,4朵“塞上梅花”領銜的全明星演員陣容,讓經典故事精彩呈現。
6月17日,西安三意社秦腔經典傳統(tǒng)戲《玉堂春》亮相第九屆秦腔藝術節(jié),當晚的易俗大劇院座無虛席?!队裉么骸肥乔厍唤浀涿麆?,劇中王景龍和玉堂春的愛情被戲迷們津津樂道。“蘇派”傳人張濤和“肖派”傳人侯紅琴兩位梅花獎得主領銜主演,為觀眾奉獻了一臺魅力無窮的秦腔大戲。
6月19日,由甘肅省武山縣劇團帶來的秦腔《洞天仙歌》亮相秦腔藝術節(jié)。該劇是根據武山本土神話故事水簾洞麻線娘娘傳奇改編,其真善美的故事深深打動了觀眾。這臺劇融入了嗩吶、刺繡、舞蹈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0余人表演的旋鼓別開生面。
6月21日,西安演藝集團周至劇團帶來的秦腔《楊門女將》精彩上演。建團近70年來,周至劇團將秦腔唱遍西北五省(區(qū)),在戲迷中具有一定影響力。《楊門女將》是秦腔傳統(tǒng)經典劇目,本次演出陣容龐大,集合了老中青三代演員,在服裝、音樂上都有所創(chuàng)新。
6月23日,由新疆烏魯木齊秦劇團帶來的新劇目《鍘刀下的紅梅》在西安廣電大劇院上演。“該劇緊抓劉胡蘭犧牲前一天的經歷,大量運用閃回手段,把劉胡蘭光輝燦爛的一生呈現給觀眾。”新疆烏魯木齊秦劇團團長王永立說,這次參加秦腔藝術節(jié),是這部劇真正意義上的首秀。
6月23日,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渭南分會場的壓軸戲——大型秦腔現代戲《惠中權》在渭南大劇院上演。該劇由榆林市靖邊縣文工團傾力打造。觀眾對劇中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細膩純正的秦腔音樂,巧妙運用的陜北民歌,蕩氣回腸的唱腔,恢弘大氣的舞臺呈現驚嘆不已,拍手叫絕。同日,由甘肅省張掖市七一劇團帶來的秦腔戲《肝膽祁連》,作為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寶雞分會場的壓軸戲在寶雞大劇院精彩上演,贏得熱烈掌聲。
與此同時,一股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充盈舞臺,讓本屆秦腔藝術節(jié)亮點紛呈、精彩無限。
6月19日,由西演集團青年團帶來的《白蛇傳》和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演員訓練班帶來的《西游記之唐僧收四徒》同日上演。一個是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一個是家喻戶曉的“猴戲”,但二者的相同之處是,演員都是一群20歲上下的“未來之星”。西演集團青年團團長何紅星介紹,青春版《白蛇傳》有8個白蛇、7個青蛇,還有3個許仙,雖然是傳統(tǒng)劇,但主創(chuàng)團隊進行了精心編排和加工。“這些小演員平均年齡17歲,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地方。”西演集團青年團副團長、梅花獎得主張濤說。由青年演員呈現的充滿青春活力的《白蛇傳》,令廣大戲迷耳目一新。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郝衛(wèi)介紹,《西游記之唐僧收四徒》自2021年4月推出以來,憑借青春靚麗的演員陣容、精彩勁爆的武戲場面以及簡約大氣的舞臺設計,受到了廣大戲迷尤其是青年朋友的熱烈歡迎。去年“五一”假期期間,首輪演出售票非?;鸨S多觀眾帶著孩子“二刷”“三刷”。大家紛紛表示,《西游記》的故事大家非常熟悉,但沒有想到戲曲藝術形式也能將其演繹得如此精彩,孩子們通過看這個戲愛上了秦腔傳統(tǒng)藝術。
■ 文化惠民 讓更多人愛上大秦之腔
本屆秦腔藝術節(jié)不僅有精彩演出,還推出名團走進校園、名劇走進影院、名家走進群眾、劇團開放日等活動。
“真的太激動了!我和孩子都是秦腔愛好者。這次藝術節(jié)讓我們實實在在地得到了文化惠民的實惠,也真正體會到這是人民的節(jié)日。”家住西安市西一路的戲迷劉小平開心地說。
為了讓更多群眾“零距離”感受秦腔魅力,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6月14日至21日舉辦了“名家走進群眾”活動。在易俗社文化街區(qū)、西安環(huán)城公園,來自西北五省(區(qū))的10余位梅花獎得主與戲迷同臺演唱、交流互動,戲迷們“看得真、聽得美、愛得深”。
活動中,“梅花”競相綻放。前期唱響的是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有“塞上梅花”美譽的屈連英,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被譽為“第九代周仁”的楊升娟。名家們不僅來自西北各地,也涵蓋了不同行當。比如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齊愛云,主工青衣,兼演刀馬旦;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張濤,主工小生。來自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梅花”——李小鋒、任小蕾、趙揚武、張蓓、邊肖、李軍梅等也分別登臺,為戲迷朋友獻唱經典選段,與現場觀眾交流互動。戲迷們紛紛表示,現場聽秦腔的感覺,比在電視上看的感覺要好得多。
“名團走進校園”是本屆藝術節(jié)專門針對青少年群體策劃組織的活動。6月16日,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名團走進校園”活動拉開帷幕,陜西省戲曲研究院、西安三意社、西安演藝集團青年團的演員們,走進西安市大專院校及中小學校,通過現場演出和表演互動,讓青少年近距離感受秦腔,并發(fā)自內心地熱愛秦腔,進一步成為秦腔藝術的保護者與傳承者。
楊升娟帶領青年演員們走進曲江第十四小學,向同學們介紹秦腔歷史淵源和藝術特點,并進行了現場教學。這堂課不僅讓學生們了解了有關秦腔文化的基本知識,還讓大家切身感受了秦腔文化的魅力與活力。
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期間,廣大戲迷和獲梅花獎的演員增加了面對面交流互動的機會。熱情的戲迷通過互動,表達了對秦腔發(fā)自內心的喜愛。演員們也深有感觸。張蓓表示:“秦腔的發(fā)展離不開專業(yè)演員的努力,也離不開戲迷的關注,希望雙方共同努力,讓秦腔的明天更美好。”趙陽武表示:“自己想給戲迷展示的不僅僅是唱腔,還有戲曲的全貌。”張濤表示:“今年秦腔藝術節(jié)在西安舉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秦腔氛圍很濃厚,和戲迷的互動更加深入,秦腔走進了社區(qū)、學校,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了大秦之腔。”
同時,參加本屆秦腔藝術節(jié)的院團還借劇團開放日活動,積極開展文旅推介會、戲迷見面會、戲迷分享會等系列活動,通過生動鮮活的秦腔展示,讓秦腔藝術與人民大眾貼得更近。
陜西是秦腔藝術的重要發(fā)源地。2000年舉辦的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從西安出發(fā),一路高亢嘹亮,唱響西北五省(區(qū))。近年來,陜西省和西安市緊扣秦腔藝術傳承的實際需求,出臺了全國首個省級層面戲曲類地方性法規(guī)《陜西省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fā)展條例》,打造了全國首個以秦腔藝術文化為核心的易俗社文化街區(qū),建成了展現秦腔發(fā)展成果的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和易俗社百年博物館,成立了秦腔青年實驗劇團,培養(yǎng)出百余名有青春活力、功底扎實的“秦腔生力軍”,讓秦腔藝術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煥發(fā)出時代風采。
“這屆秦腔藝術節(jié)不僅是秦腔人的聯歡、秦腔藝術的盛會,還要通過秦腔這個載體,展示秦地的精神、生活,讓文藝為時代鼓與呼。”陜西省劇協主席劉遠表示,秦腔藝術節(jié)是借助秦腔元素推介陜西名勝古跡、特色小吃、文旅發(fā)展成果的載體,參演院團和各地游客借助秦腔藝術節(jié)這個載體,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悟“秦地文化”。(記者 李向紅)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