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太平遺址考古研究取得新進展!近日,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陜西省文物局首次披露太平遺址的重大考古發(fā)現。據考古勘探和發(fā)掘判斷,太平遺址是一大型的客省莊二期文化聚落遺址,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太平遺址位于西咸新區(qū)灃東新城斗門街道太平村東側,是在斗門水庫項目建設過程中新發(fā)現的古遺址。2021年3月,在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指導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組成太平遺址聯合考古隊入駐太平遺址考古營地,正式對太平遺址開展科學、系統考古發(fā)掘與研究。
據了解,截至目前,遺址區(qū)已完成考古勘探面積40余萬平方米,發(fā)掘面積2600平方米,清理灰坑164座,其中91座為隋唐時期,73座屬客省莊二期文化。清理灰溝7條,其中5條為隋唐時期,2條為客省莊二期文化時期。清理水井4座為隋唐時期。清理2座房址,1座為隋唐時期,1座屬客省莊二期文化。清理墓葬4座皆為客省莊二期文化時期。
“目前已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和動物骨骼,還發(fā)現有玉器和玉料等,這些種類豐富、年代特征鮮明的出土器物為準確了解太平遺址的年代提供了科學依據。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的環(huán)壕及玉器、卜骨、葉形陶牌飾等文物的存在,表明太平遺址具備了高等級的中心聚落遺址的應有要素,是了解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fā)展中心區(qū)域的一處重要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太平遺址考古隊隊長王小慶說,尤其是一件陶鈴,僅在被認為是堯都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和夏代早期的河南新密新砦遺址發(fā)現過,因此基本可以確認太平遺址為一處大型客省莊二期文化環(huán)壕中心聚落,距今約4150年-3700年,進入夏代紀年范圍。
據初步考古勘探和發(fā)掘判斷,太平遺址的文化內涵已經出現了以禮制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其與周邊同時期文化的密切聯系表明太平遺址已經具備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輻輳之地,奠定了關中盆地中部形成以周、秦、漢、唐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礎。
據陜西省文物局介紹,隨著考古工作深入開展,太平遺址將進一步推進關中盆地龍山-二里頭時期社會轉型期的考古學研究,為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內涵、樹立文化自信提供歷史依據。(記者 龐樂 首席記者 軒轅楊子)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