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親歷者講述“陜西全運第一金”
自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以來,陜西共獲得全運會金牌78枚。從第一屆的1枚金牌,到第十三屆的16枚金牌,陜西競技體育的發(fā)展從弱到強,一路高歌。
60年來,陜西運動員中英雄輩出,一個又一個名字被世人銘記。其中,張景文、郭新娥、梅嚴3個人是最耀眼的。她們合力在陜西的全運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第一枚金牌、第一次破世界紀錄!9月9日,今年已81歲高齡的郭新娥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我是陜西的運動員,我的老家在陜西省寶雞市眉縣。這些年里,我一直關注著陜西體育的發(fā)展,關注著陜西運動員在奧運會、全運會等賽事上的表現(xiàn)。我希望陜西的體育事業(yè)越來越好,中國能夠早日成為體育強國。” 接到來自家鄉(xiāng)報社記者的電話,目前生活在北京的郭新娥十分激動,她說,“看到陜西的優(yōu)秀運動員層出不窮,我特別開心,希望在2021年舉辦的第十四屆全運會上,他們可以賽出水平,再創(chuàng)輝煌!”
1959年9月18日,陜西運動員張景文、郭新娥、梅嚴在第一屆全運會女子1000米3人集體定點跳傘項目的比賽中,以平均距靶心5.11米的成績打破了由蘇聯(lián)運動員保持的8.77米的世界紀錄。
據(jù)郭新娥回憶,那時,中國體育的宗旨是為國民健康服務、為國防服務。因此,第一屆全運會設置了不少具有軍體色彩的項目,比如射擊、摩托車越野、無線電收發(fā)報、跳傘等。由于跳傘比賽不是奧運項目,自第七屆全運會之后,該項目便退出了全運會的舞臺。但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跳傘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項運動,每次比賽都有上萬名觀眾。
既然叫“定點跳傘”,必須要有一個點,這就是靶心。郭新娥介紹說,在20世紀50年代的飛機跳傘比賽項目中,在地面的著陸場上有一個用白粉畫的、半徑在100米左右的大圓圈,用來給飛機上的運動員指示目標。這個大圓圈的中心,就是直徑5米的靶心。跳傘運動員落地時,第一著陸點離靶心越近,成績越好。但即使在陸地看上去很大的紅靶心,從天空降落時也很難找準。在最開始的訓練中,落地距離靶心十幾米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
“我是在一運會舉辦前一年被選拔參加跳傘項目訓練的。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我們的備戰(zhàn)訓練強度非常大,受傷是家常便飯。參加一運會女子1000米3人集體定點跳傘比賽的時候,我是打了封閉針、忍著疼痛上場的。幸運的是,沒有影響發(fā)揮,我們給國家爭了光,沒給家鄉(xiāng)丟人。” 郭新娥說。
在一運會結束后不久,郭新娥等人就被招進了國家隊。1961年,郭新娥在訓練中發(fā)生意外,導致右腿粉碎性骨折,不得不提前退役。如今的她年事已高,但好在身體硬朗,而且還在堅持鍛煉。
郭新娥說:“我的根在陜西,這些年里我經常會回家鄉(xiāng)看看。陜西的發(fā)展速度很快,每次回去我都有不同的感受。2021年的第十四屆全運會將在陜西舉辦,這是國家對陜西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水平的肯定,是陜西人的驕傲。到時,我想到現(xiàn)場再感受一次全運會的魅力。”(記者 張江舟)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