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3日,葉連平在輔導學生。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胡寧/攝
很多年后,有人替葉連平算過一筆賬。如果收取補課費,憑他教過上千名學生,他已經(jīng)是一名百萬富翁了。
但這位現(xiàn)年91歲的退休教師,住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zhèn)的卜陳村,房子只有一間半,是那種昏暗的舊平房。過去18年里,這里是他的家,也是他的教室。
2000年起,葉連平每天輔導村里的孩子課后學習,后來還利用周末開辦英語補習班。英語是這些孩子共同的短板。有人因為英語成績太差影響升學。
直到現(xiàn)在,他還是能碰到那些寫不明白一個英語簡單句子的初中生。一個學生把26個英文字母寫得像是用膠水粘在了一起,本子上幾乎很難找出寫對的單詞。他指著作業(yè)本,無奈地說:“你看看!你看看!”
這些孩子學習英語具有天然的劣勢——村里越來越多人選擇外出打工,很多孩子由祖輩照看,而祖父母們有的連漢字都不認識。
一塊木板“拿墨汁一涂”就是黑板
葉連平的課堂原本是他發(fā)揮余熱的一種方式。他最初招攬孩子們到自己家里寫作業(yè)。他用一塊木板“拿墨汁一涂”,掛在門上,就是黑板。教具也是自制的。早年還經(jīng)常停電,每到此時他們不得不挪到院子里。
自1978年年底成為一名教師以來,40年間他目睹曾經(jīng)服務過的學校流失了7名英語教師。他輔導過的一個女生,最夸張時3年里經(jīng)歷了3位英語教師。由于早些年曾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美國駐華使館待過,葉連平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在他看來,英語科目補課是當務之急。
根據(jù)教育部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10年至2013年,鄉(xiāng)村教師數(shù)量由472.95萬下降至330.45萬,流失率達30%。
教師“下不來”“留不住”“教不好”,成為鄉(xiāng)村教育中的難題。葉連平用他那種因講慣了課而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說:“好的老師不來,有本事的老師留不住。”
1991年退休后,葉連平就像塊“補丁”一樣,在鄉(xiāng)村教育體系這個顯眼的缺口上代課。周邊學校哪位老師生病了、臨產(chǎn)了,他便隨時前去代課,短則幾天,長則3年。
1995年,葉老師到距家近60里地的縣辦中學代課。那個原本幾乎“垮臺”的班級,硬是被葉連平在下班后跑了整整45天,把曠課的28個學生一個個拉回教室。畢業(yè)那年,這個班級的中考成績優(yōu)于平行班級。不過,葉連平因為久未歸家,致家中失竊,謝絕了那所中學的挽留。
雖然他自稱“沒有我太陽照樣轉(zhuǎn)”,但是至少對于他的村莊來說,“葉連平”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名字。
因拆遷或是打工徹底告別村莊的人越來越多。葉連平任教過的卜陳學校,學生規(guī)模已經(jīng)從鼎盛時期的超過千人,到現(xiàn)在的九個年級都是單班制,總計200名多人。
還留在村上的孩子,就連一名小學五年級女生都在為自己的未來焦慮。這個女孩為轉(zhuǎn)走的小伙伴所描述的學校吸引著,不喜歡放了學就往縣城家里跑的老師。只有葉老師會風雨無阻地在村里等著她。
葉連平不收費、教得好的名聲慢慢傳開,學生人滿為患。每到學校放學,他家里那些高矮不一的桌子和板凳上擠滿了孩子。人最多的時候,為了去一趟廁所,孩子們戲稱“要翻兩座喜馬拉雅山”。
2010年,烏江鎮(zhèn)政府出資將葉連平家對面的兩間倉庫改造成教室和圖書室。企業(yè)家捐贈了60套桌椅。孩子們上課的環(huán)境才改善了許多。
7年前,這里還掛上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牌子。當初的兩個英語班,也發(fā)展成從掃盲班到高級班的4個班級。暑期有多所高校組織志愿者支教,今年參加暑期班的孩子達到165名。平時也有70多人在這里補習。生源不僅有本村的學生,還有的來自周邊村鎮(zhèn),連縣城的孩子都有人慕名而來。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