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上游,洮河奔騰,千年不息
黃土之巔,厚重蒼茫,孕育輝煌
這是在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洮陽鎮(zhèn)拍攝的馬家窯村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近日
包含馬家窯彩陶在內的
56件流失文物藝術品
從意大利回歸祖國
讓馬家窯彩陶
這個被譽為“圖畫的‘史記’”
再次聚焦世人眼光
100年前
一位外國人來到了位于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
首次發(fā)現了遠古時期的馬家窯彩陶
這是在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洮陽鎮(zhèn)拍攝的馬家窯村景象。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這位叫安特生的瑞典地質學家
將之稱為“甘肅仰韶文化”
還提出“彩陶文化西來說”
這是在臨洮縣博物館翻拍的安特生照片。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到20世紀40年代
中國考古學家夏鼐發(fā)現所謂“甘肅仰韶文化”
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
以馬家窯遺址作為代表的文化類型
應為獨立的文化形態(tài)
并將之稱為馬家窯文化
這是在臨洮縣博物館拍攝的考古學家夏鼐關于馬家窯文化定名的介紹。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甘肅臨洮馬家窯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fā)掘
被評為“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fā)現”之一
今年是馬家窯文化發(fā)現100周年
幾代中國考古人接力發(fā)掘證實
以彩陶為代表的早期中國文化
非但不是“西來”的
反而不斷向西拓展
這是在定西市臨洮縣洮陽鎮(zhèn)馬家窯村拍攝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家窯遺址石碑。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馬家窯文化
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類型
距今5000多年
分為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類型
考古發(fā)掘發(fā)現
馬家窯文化由黃河上游中心區(qū)
向西、向南發(fā)展
曾南傳至四川北部
可能對后來的三星堆和金沙文化產生影響
這是在臨洮縣博物館拍攝的馬家窯遺址發(fā)掘復原場景。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往北、向西傳播
曾發(fā)展至新疆東部
馬家窯文化的傳播路徑
極大拓展了中華文明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
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
形成和發(fā)展的演進歷程
更有力駁斥了“中國文化西來說”
這是在臨洮縣博物館拍攝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期的彩陶。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有“遠古文明之光”美譽的馬家窯文化
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馬家窯彩陶
這個被眾多學者譽為
“遠古時期彩陶旗幟”的器物
為后人打開了一扇通往5000多年前
多彩世界的大門
這是在臨洮縣博物館拍攝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期的彩陶。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濃亮如漆的黑彩、紅彩、白彩
靈動的水波紋、旋渦紋、網格紋
豐富的蛙形、魚形、人形等圖案
生動展現史前先民多姿的生活場景
這是在臨洮縣博物館拍攝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期的彩陶。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這類經過粘土燒制、用于汲水盛物的器物
印證著先民的藝術構思已達到一定高度
這是在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洮陽鎮(zhèn)拍攝的馬家窯村景象。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
文脈千年,融通互鑒
馬家窯文化還見證了早期中國的對外交流
中亞的鋸齒紋等紋飾出現在馬家窯彩陶上
遠隔千里的不同文化在器物、形態(tài)、紋飾上
有異曲同工之妙
意大利返還中國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彩陶器(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5000多年后的今天
以文物為橋梁和紐帶
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新畫卷徐徐展開
策劃:令偉家、宋常青
統(tǒng)籌:曹建禮、范培珅
記者:王朋、何問、張睿、劉雅萱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甘肅分社
聯合出品
鳴謝: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研究院
臨洮縣博物館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