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蓮湖區(qū)市民中心新設了一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來這里辦事的群眾普遍反映,雖然只是一個小窗口,但能幫助群眾解決跑來跑去“辦不成事”的大問題。
所謂“辦不成事”,是指辦事企業(yè)、群眾線上或線下提交申請材料后,未能實現(xiàn)成功受理、成功審批,或多次來大廳未能解決問題等有關情況。以往,由于企業(yè)、群眾對要辦理事項相關政策、程序不清楚,或由于所辦事項有其特殊性,導致辦事人員跑來跑去大費周折。
5月24日,市民在蓮湖區(qū)市民中心三樓大廳辦理業(yè)務。(各界導報實習記者 馬少培 攝)
如今,“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設立不僅為群眾辦成了事,更溫暖了群眾的心。辦事人員在辦事過程中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到這個窗口來反映,并通過“受理—分類—轉辦—辦結—反饋”的辦理流程來解決辦事難題。
蓮湖區(qū)市民中心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設立,一方面為群眾增添了解決難題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檢驗了政務服務質(zhì)效,發(fā)現(xiàn)政務服務工作中的問題、短板,進而改進完善政務服務流程、補齊短板。
各界導報實習記者 馬少培
觀點
小窗口體現(xiàn)為民情懷
近期,在全國多地的政務服務中心里,陸續(xù)出現(xiàn)了類似的“辦不成事”反映窗口,這是辦事機構針對群眾辦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癥”所開辟的專門處理渠道。
“門好進,臉好看,事難辦”是如今不少百姓或企業(yè)到政府部門辦事的切身感受。“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設立,體現(xiàn)了政府對這一問題的關注與回應,是一種“刀刃向內(nèi)”、倒逼問題解決的做法。
湖北宜都“辦不成事”反映窗口
河北保定“辦不成事”反映窗口
百姓辦不成的事,往往容易引發(fā)社會矛盾,是政府應該重點關注的事。辦不成事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辦不了”,因為違反相關法律或政策;有的是“很難辦”,比如缺少某些關鍵材料;有的是“不給辦”,存在辦事人員怕?lián)?、不作為、吃拿卡要的情況。對此,“辦不成事”窗口要準確甄別,對癥下藥:對于“辦不了”的,要對群眾做好解釋疏導;對于“很難辦”的,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xié)調(diào),加快問題解決;對于“不給辦”的,要及時對責任人進行監(jiān)督問責。
同時,“辦不成事”反映窗口,也是對政務服務的檢驗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政務服務工作的問題、短板被擺在明面上。群眾為什么辦不成事?自己提供的服務是否到位?這些值得政務服務工作者自省。政務服務流程、機制存在哪些漏洞和短板?如何進一步改進完善?這些也需要相關部門逐步總結摸索。
有了“辦不成事”反映窗口,老百姓的訴求得到解決,辦事效率提升,贏得群眾和企業(yè)的稱贊。“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匯集老百姓辦不成事的事情與根源,為群眾排憂解難,根治疑難雜癥,當然會收獲人民群眾的認可。公眾贊賞政府設置“辦不成事”反映窗口,這是政府關注民眾所需的體現(xiàn)。
另一方面,這個反映窗口不能只是收集“辦不成事”的案例,督促涉事部門,商討解決辦法,加快辦事步伐。筆者認為,“辦不成事”反映窗口還應當有更積極的意義,即對“辦不成事”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分析,對涉事部門的不作為、懶作為、辦事拖拉等不良現(xiàn)象,不能“一催了之”,哪怕他們提高了辦事效率,加快了辦事速度,也要分析原因,并對故意拖拉、不作為、懶作為的部門進行責任追究。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是地方政府加快“放管服”改革、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的探索舉措,其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因此評判這一舉措的好壞,最終也取決于人民。切莫讓“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僅僅成為百姓“吐槽”的場所,只有真真切切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才能獲得群眾的認可。
(綜合)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