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終于來了!”3月23日,延安棗園革命舊址,廣東游客陳應杰凝視著五大書記銅像激動地說。
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這里是中共中央書記處的所在地。銅像背后依山分布的5座獨立院落,就是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lǐng)導的舊居。
“家里有一張郵票上印著寶塔山,那里的故事總是吸引著我……”62歲的陳應杰喜歡研究歷史,這次他和愛人一同來延安感受紅色文化。每到一處革命舊址,他都久久不愿離去,所以在旅行團里總是“掉隊”。他說:“延安是革命圣地,更是革命者的精神家園。中共中央在延安的13年光輝歲月值得我們銘記,我們要主動學黨史、明方向、強信念,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
“1943年元宵節(jié),毛澤東在棗園小禮堂為24位60歲以上的老人集體祝壽,飯后還給他們贈送了毛巾和肥皂作為賀壽禮品……”在中共中央書記處禮堂舊址里,講解員袁劍麗正在為游客講述紅色故事。
今年是袁劍麗在這里工作的第14個年頭。在她眼里,棗園舊址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故事。除了常規(guī)工作,袁劍麗還是園區(qū)“山丹丹延安精神宣講志愿服務隊”的一員,她希望更多人加入其中,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者和發(fā)揚者。
歷史成就了棗園,棗園見證了歷史。黨中央領(lǐng)導人在棗園居住期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融洽了黨群關(guān)系、干群關(guān)系,推動了中國革命發(fā)展?,F(xiàn)在,棗園是傳承紅色基因和弘揚延安精神的重要載體,更是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窗口。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湖南人,剛工作的王歆然從小就在橘子洲頭感受毛主席青年時期的意氣風發(fā)。這次來延安,她受益匪淺。
“如果說我的家鄉(xiāng)是毛主席立志的地方,那么延安就是他進行革命實踐的地方。在棗園,我看到很多老照片,實地參觀了毛主席生活過的場所,真切體悟到了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王歆然告訴記者,自己要銘記中國共產(chǎn)黨的艱苦奮斗歷程,保持初心,戒驕戒躁。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近年來,為了更好地用好紅色資源,講好黨史故事,棗園革命舊址創(chuàng)辦棗園講堂,并邀請專家學者等進行專題授課;進機關(guān)、進校園、進社區(qū)、進部隊、進企業(yè)、進基層,針對不同人群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采用“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的方式,線上線下相結(jié)合,開展創(chuàng)意快閃、網(wǎng)絡直播等活動;培訓小小講解員,舉辦外展活動……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華誕之際,我們以黨建引領(lǐng),創(chuàng)辦品牌業(yè)務,特開通‘棗園知道’公眾號,創(chuàng)辦‘百年黨史大家學’及‘棗園知道讀書分享會’欄目,和大家一起重溫紅色歷史,挖掘時代內(nèi)涵,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棗園革命舊址管理處主任黨婕睿說。
“立正,稍息,齊步走!”夕陽西下,在棗園革命舊址西北側(cè)為人民服務廣場上,張思德義務巡邏隊整齊走過,山上“為人民服務”五個紅色大字格外耀眼。
今年65歲的李建科是寶塔區(qū)棗園街道棗園社區(qū)的一名志愿者,也是張思德義務巡邏隊的一員。他數(shù)年如一日踐行著雷鋒精神,盡心盡力幫助別人,只為充實人生與收獲快樂。“張思德的精神永遠在我心中!”李建科堅定地說。他胸前別著的黨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記者 李旭佳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