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日,在陜西省洋縣拍攝到的朱鹮。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一群白衣紅裙的舞者,輕盈旋轉(zhuǎn)跳躍,猶如朱鹮在山水間翩翩起舞……今年央視春晚,舞蹈《朱鹮》驚艷了觀眾。
很多人不知道,美麗優(yōu)雅的朱鹮,曾瀕臨滅絕。1981年5月,在陜西省漢中市洋縣,世上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被重新發(fā)現(xiàn)。
今年是朱鹮重新發(fā)現(xiàn)40周年。40年間,朱鹮從7只繁衍至5000多只。它們飛出洋縣,飛越秦嶺,飛向全國,飛到海外。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副秘書長郭立新向記者表示:“保護朱鹮是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成功案例,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的一個縮影。”
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發(fā)現(xiàn)、保護朱鹮的科學家、志愿者,聽他們講述與朱鹮之間的故事。
“尋找一種罕見鳥類,猶如大海撈針”
3月,又到了朱鹮筑巢的時節(jié)。在洋縣的樹林間、田埂邊,時常有一位白發(fā)老人緩緩踱步。在他不遠處,朱鹮低空翻飛,緊緊跟隨,就像在陪他散步。
這位老人是劉蔭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3年前,劉蔭增在洋縣安了家。洋縣北依秦嶺,南屏巴山,被稱為“朱鹮之鄉(xiāng)”。接受記者采訪時,84歲的劉蔭增正在自家小院里喂鳥。他撒下糧食,不時有鳥兒飛來吃食、玩耍,嘰嘰喳喳好不熱鬧。
不過,讓劉蔭增感到最親切的鳥兒還是朱鹮。“我和朱鹮有特殊緣分,就像命中注定。”他說。
1981年,正是在洋縣,劉蔭增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
劉蔭增的講述仿佛將記者帶回到40多年前。那是197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受國務(wù)院委托組成專家考察組,在中國境內(nèi)尋覓野生朱鹮。接到任務(wù),劉蔭增的第一感受是:“這個課題挺難的。”
難在哪兒呢?問同行,沒人見過朱鹮;找標本,都是20多年前的了。劉蔭增感慨說:“要在偌大的中國尋找一種已經(jīng)失蹤了20多年的罕見鳥類,猶如大海撈針!”
自20世紀中期以來,由于環(huán)境破壞,加之食物匱乏、缺乏筑巢樹木等原因,朱鹮的數(shù)量急劇下降。在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朝鮮半島,朱鹮相繼絕跡。中國自1964年在甘肅省捕獲一只朱鹮后,再無朱鹮的消息。中國境內(nèi)還有朱鹮嗎?考察組必須給國際鳥類學界一個明確的答復。
尋遍曾有朱鹮分布的燕山、中條山、呂梁山、大別山,劉蔭增團隊始終未發(fā)現(xiàn)朱鹮蹤跡。后來,考察組擴大了范圍,在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朱鹮的12個省份,實施“拉網(wǎng)式過濾”。北起黑龍江省、南至海南島、西到甘肅東部、東臨海岸線,考察組到處給群眾展示朱鹮的照片,趁放電影時插播朱鹮的幻燈片,發(fā)動群眾協(xié)助尋找,依然沒得到有價值的信息。
在幾乎認定朱鹮已經(jīng)絕跡的情況下,劉蔭增決定再次前往漢中市等曾采集到朱鹮標本的地區(qū)復查,這是最后的希望。
1981年5月,劉蔭增第三次來到洋縣。有一次,在縣電影院放完片子后,有人說見過這種鳥,這讓劉蔭增喜出望外。他一路追尋,果然,在海拔上千米的姚家溝,劉蔭增見到,幾只鳥在高大郁蔥的青岡樹上撲打翅膀。
他立即拿起望遠鏡,只見一對成鳥棲于樹上,長喙、紅首,羽毛上一抹淡紅。巢里3只幼雛嗷嗷待哺,附近還有一對成鳥在游蕩,一共7只。“就是它!是朱鹮!”劉蔭增高興地喊起來,“3年的心血沒白費,可把你們找到啦!”
找到朱鹮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劉蔭增要回答兩個問題:全球只剩這7只了嗎?如何保護朱鹮?
一方面,劉蔭增繼續(xù)在全國各地搜尋朱鹮的消息,另一方面,他帶領(lǐng)洋縣林業(yè)局4名年輕人,利用一間村民廢棄的房間,建起了“秦嶺1號”朱鹮保護站。他們守候觀察,投食喂養(yǎng),應(yīng)急救護,逐步積累起保護朱鹮的經(jīng)驗。
1981年至1990年,朱鹮在姚家溝成功繁育10窩,產(chǎn)卵30枚,出殼20只,出飛幼鳥19只。如今,朱鹮已繁衍至5000余只,不僅飛出洋縣,飛越秦嶺,還飛向全國,飛到海外。秦嶺北坡的陜西省寧陜縣、銅川市、寶雞市,河南省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浙江省德清縣等地也都迎來了朱鹮回歸。1985年,朱鹮“華華”出借日本,此后,中國向外輸出朱鹮種源14只,如今日本、韓國朱鹮種群已近千只。
40年過去了,劉蔭增始終沒有離開朱鹮。他告訴記者:“從我家出發(fā),走20分鐘就有水田。如果想朱鹮了,我出門轉(zhuǎn)一圈就能看見它們嘿!”
最近幾年,劉蔭增參加了許多國際論壇、公益活動,號召更多人參與到朱鹮保護中。他認為,朱鹮美麗又有靈性,是一種需要和人接觸的特殊鳥類,對朱鹮的保護應(yīng)提升到文化、歷史的認知上來,讓公眾能主動地做朱鹮守護者。
“像是在為兒女做事,我感覺很幸福”
在朱鹮棲身之處,總能見到一個女人的身影,人們稱她“朱鹮媽媽”。
“朱鹮媽媽”名叫常秀云,是陜西省林業(yè)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這個“媽媽”,一當就是38年。
1983年,常秀云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陜西省林業(yè)廳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工作。工作的第二個月,她接到一項任務(wù):搶救一只生病的朱鹮。
常秀云火速趕往洋縣,在那里,她平生第一次見到了朱鹮。“朱鹮優(yōu)雅和友愛的氣質(zhì),深深地吸引了我。”常秀云說。
作家陳忠實曾這樣描寫朱鹮:“一襲嫩白,柔若無骨,在稻田里躑躅是優(yōu)雅的,起飛的動作是優(yōu)雅的,掠過一畦畦稻田和一座座小丘飛行在天空是優(yōu)雅的,重新落在田埂或樹枝上的動作也是一份優(yōu)雅。”
為了守護這份詩情畫意,常秀云和同事開始了艱苦的工作。洋縣發(fā)現(xiàn)朱鹮后,動物保護專家提出,鄰近的縣市會不會也存在朱鹮。常秀云決定到佛坪縣調(diào)查一番。
留著一頭短發(fā),說話干脆利落,常秀云形容自己“潑辣”。但深入荒野大山,這個“潑辣”的女人,還是有些吃不消。
上世紀八十年代,山里交通不便,一次進山,常秀云就要待上好幾天。晚上,她借宿當?shù)剞r(nóng)民家中。常秀云從小在城里長大,在山里住宿,讓她吃了不少苦頭。
山里人睡的床很簡陋,只在一層稻草上鋪一張床單。夜里,常秀云覺得渾身火燒火燎,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睡。熬到天亮,她這才發(fā)現(xiàn),背上布滿了紅疙瘩,原來是被臭蟲咬了整整一夜。之后幾天,常秀云不得不蹲著睡覺,身子靠著墻,只用腳踩在床單上,減少與臭蟲的接觸。
艱苦的條件沒有讓常秀云退縮。在佛坪縣、洋縣、寧陜縣,在陜西省的很多地方,山里的農(nóng)民都能見到一個單薄的身影:她腳穿黃膠鞋,身背照相機,在石頭縫里穿梭,攀著樹木爬上爬下……她會因為發(fā)現(xiàn)一只朱鹮幼鳥而興奮不已,也會因為膠卷意外曝光而大哭不止。
常秀云被國外媒體稱為“朱鹮公主”。38年時間里,她一直觀察、研究、保護著朱鹮,與朱鹮同悲共喜。
14年前,那聲凄厲的鳴叫,常秀云至今難忘。
那時,常秀云帶領(lǐng)著一個研究小組,連日在寧陜縣看護處于繁殖期的朱鹮。中午時分,研究小組停下手頭工作,到農(nóng)戶家里吃口飯。剛端起碗,常秀云就聽到了朱鹮親鳥的哀鳴。
“不好,出事了!”她立馬朝朱鹮巢穴飛奔。抬頭望去,一只朱鹮在鳥巢旁盤旋鳴叫。常秀云定睛一看,鳥巢里盤踞著一條大蛇。
研究小組趕緊行動起來,他們把竹竿連在一起,綁成一條長長的桿子。但長度不夠,還是碰不到鳥巢。有人開始爬樹,爬一截樹,用桿子戳一下鳥巢。終于,蛇被戳中了,半條身子甩出了鳥巢,口里還叼著一只幼鳥,此時幼鳥已不動彈了。突然,蛇一松口,溜走了,幼鳥墜落了下來。
常秀云跑上前,盯著斷了氣的幼鳥,失聲痛哭。忽然,她又想到了什么,趕忙端起望遠鏡,朝鳥巢探望。只見一顆小腦袋抖動了一下,常秀云瞬間破涕為笑:“還有活的!還有活的!”
“為了保護朱鹮,38年跋涉奔波,不累嗎?”記者問。
“像是在為兒女做事,我感覺很幸福。”常秀云這樣回答。
真心的付出也為常秀云贏得了很多榮譽。2009年,她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2014年,她獲得“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6年,她被評為“最美生態(tài)公益人物”……
2021年,常秀云退休了,但她時刻關(guān)心著朱鹮。接受記者采訪時,她剛帶隊拍攝完朱鹮。如今,她有更多的時間給游客講朱鹮的故事,宣傳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朱鹮很有靈性,知道我們在保護它”
每當風雨大作,他不是進屋避雨,而是急匆匆沖出門。
每年最炎熱之時,他不是待在家里,而是頭頂烈日往戶外跑。
只因為,他不放心朱鹮。
他是一位普通農(nóng)民,名叫華英,家住洋縣紙坊街道草壩村。草壩村是朱鹮的重要繁殖地和覓食地。華英與朱鹮結(jié)緣于20年前。那一年,在離他家不到10米遠的地方,兩只朱鹮筑了巢。
“每天早上,朱鹮一叫,我們就知道,該讓孩子上學了。我在地里干農(nóng)活,朱鹮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身旁。漸漸地,我對朱鹮的感情就深了。”向記者回憶這些往事時,華英語調(diào)中透露出幸福。
華英發(fā)現(xiàn),朱鹮幼鳥經(jīng)常受到蛇的威脅。于是,他和村民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朱鹮筑巢的大樹的樹干上,插入刮胡刀的刀片,圍成一個圈,這樣,蛇就沒法往上爬了。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后,有村民提出了擔憂:會不會傷到村里的小孩。后來,有老人提出了一個更好的方法:用塑料膜包住樹干,塑料膜光滑,蛇爬不上去。“總之,保護朱鹮的過程中,我們想出了各種‘土法子’。”華英說。
為了更好地保護朱鹮,2006年,華英向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申請,成立洋縣朱鹮愛鳥協(xié)會。從那時起,他又多了一個身份——朱鹮愛鳥協(xié)會的會長。
協(xié)會成立后,華英就不只在草壩村活動了,他還經(jīng)常去別的鄉(xiāng)鎮(zhèn),觀察和保護朱鹮。2010年的一天,華英到洋縣槐樹關(guān)鎮(zhèn)做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只朱鹮正在筑巢。猛然間,一只鳳頭鷹撲向朱鹮的巢。朱鹮倉惶飛起躲閃,巢穴卻被鳳頭鷹霸占了。
看到這里,華英向高坡上跑去,一邊跑,一邊使勁擊掌。鳳頭鷹聽到擊掌聲后,受驚飛走了。不一會兒,朱鹮回來了,它飛到華英身旁的樹上,輕柔地鳴叫。“朱鹮很有靈性,知道我們在保護它。”華英說。
華英坦言,人與鳥之間并非一直都是和諧的,也曾有過矛盾。上世紀80年代,朱鹮被發(fā)現(xiàn)后,為保護朱鹮,洋縣限制農(nóng)民使用農(nóng)藥。不少農(nóng)民有抵觸情緒:“不打農(nóng)藥,怎么殺蟲?”
當時誰也沒想到,這是一個機遇。不用農(nóng)藥后,農(nóng)民改用誘蟲燈滅蟲。就這樣,洋縣農(nóng)民率先走上了生產(chǎn)有機農(nóng)產(chǎn)品的道路。如今,洋縣打造出了“朱鹮有機產(chǎn)品”品牌,品牌潛在估價超過93億元。
“融入主角的生活,跟它們一起喜怒哀樂”
翩翩起舞的朱鹮,吸引了很多人來到洋縣,孫寧就是其中一位。
河南籍導演孫寧主要從事自然類紀錄片創(chuàng)作,代表作有《鷺世界》《大天鵝》《董寨故事》等。鳥一直是他鏡頭里的主角,而這次的新作品中,主角是更為珍稀的鳥種——朱鹮。
回憶起與朱鹮的第一次接觸,孫寧至今興奮不已。那是2016年的春天,在河南省信陽市的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孫寧第一次見到朱鹮。
“春天是求偶的季節(jié),其他鳥求偶、示愛都是跳舞或送食物之類的,而我看到朱鹮雄鳥是遞樹枝,像人類的訂婚戒指一樣。當時我就覺得:朱鹮與眾不同!”后來,孫寧查閱資料得知,朱鹮被人們視作愛情鳥、吉祥鳥,還有過瀕臨滅絕的過往,他被這個種群曲折的生存之路深深打動。
孫寧認定,朱鹮是個有故事的鳥種,決心為它專門創(chuàng)作一部影片,就叫《朱鹮的傳說》。
為了拍好這部紀錄片,攝制組在洋縣一待就是3年多。孫寧說,最大的困難是發(fā)現(xiàn)故事、發(fā)現(xiàn)主角,連續(xù)幾周的蹲守拍攝只是體力的煎熬,而等待完美的故事需要更大的耐心,有時需要一年兩年,甚至更久。他向記者表示:“拍攝朱鹮,就是融入主角的生活,跟它們一起喜怒哀樂。”
有一次,影片中“主角夫婦”的幼鳥長大了,攝制組預估它一周內(nèi)將離巢,但是之后會飛到哪、飛多遠,能不能獨立生存,會不會自己捕食,全是未知。更關(guān)鍵的是,幼鳥飛走后,如果攝制組沒有追蹤到它,那影片的故事線就斷了。
“幼鳥飛走那天,秦嶺南麓下著大雨,全是泥濘路。我們顧不得腳上、腿上的泥,到處找它。”孫寧說,后來有同事提出,孩子飛走了,朱鹮親鳥肯定也掛念。最后,攝制組果然跟著親鳥找到了幼鳥的第一落腳點。“那天,我特別緊張,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第一次離開了家。直到晚上,確定幼鳥安全后,我們才離開。”
在洋縣駐扎久了,孫寧與當?shù)卮迕褚彩煜ち?。他發(fā)現(xiàn),對朱鹮,村民們格外關(guān)愛。遇到攝制組,有的人會前來聊天:“朱鹮有時會飛到我們家里,用手機都能拍到哩!”有的人會主動提供信息:“昨兒夜里聽見朱鹮叫喚呢,你們快看看,是不是發(fā)生什么事了?”
人們都說,朱鹮姿態(tài)優(yōu)雅,3年多的拍攝時間,讓孫寧深有體會。孫寧向記者展示了鏡頭里朱鹮優(yōu)雅的一幕:
“女主角”為孵化幼鳥辛苦了四五個小時,這時,“男主角”捕食回巢,非常溫柔地替雌鳥梳一梳毛,還微微碰一下雌鳥的嘴。
“兩只親鳥共同孵化生命,陪伴幼鳥慢慢長大,它們就像人類夫婦一樣互相支持、互相安慰。有家有愛,真好!”孫寧說。
從7只到5000只,從瀕臨滅絕到振翅高飛,中國的朱鹮保護被國際公認為瀕危動物保護的典范。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氛圍將越來越濃厚,中國的朱鹮保護將讓世界見證更大奇跡。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1年03月24日第 05版)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