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網訊 宜川縣丹州街道辦的王灣村,轄3個自然村,共有130戶363人,曾經這里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其中貧困戶占44戶126人。因村集體經濟薄弱、基礎產業(yè)落后等原因,很長一段時間王灣村在深度貧苦里徘徊,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始后,這里便成了扶貧干部心目中的一塊“硬骨頭”。
隨著精準脫貧工作的深入,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的支持和幫助下,王灣村瞄準“精準”二字,下足“繡花”功夫,找窮根、摘窮帽、破窮境,走出了一條“能脫貧,不返貧”的小康之路。
找窮根——產業(yè)單一、基礎設施落后是貧困主因
“過去由于村子里面沒有優(yōu)秀產業(yè),很多鄉(xiāng)親們收入來源主要靠種植玉米為主,收入來源很不穩(wěn)定,有的還曾經因為每年準備年貨沒錢而發(fā)愁,”宜川縣丹州街道辦二級主任科員賈李鋒說,“我們開展扶貧工作的時候就發(fā)現,村里沒有優(yōu)秀的產業(yè),而且現存的產業(yè)過于單一,是王灣村曾經貧窮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照宜川全縣脫貧攻堅工作要求和街道“五抓五強五解決”脫貧攻堅舉措,經過深入研究王灣村的地理、區(qū)位、生態(tài)優(yōu)勢,最終確立“產業(yè)轉型謀發(fā)展、旅游帶動促增收、設施改善優(yōu)環(huán)境”的脫貧攻堅工作思路。
“堅持‘一人一畝花、一戶一棚菜、一村一品牌’的發(fā)展方向,將產業(yè)轉型和旅游帶動融合起來,為王灣村謀劃生態(tài)休閑采摘園、牡丹花卉觀光園、魚蟹養(yǎng)殖垂釣園、水上游樂體驗園、民俗新居安樂園五個特色園區(qū),以此吸引周邊游客前來休閑游玩”,賈李鋒說。
摘窮帽——因地制宜、打造村內特色產業(yè)發(fā)展
為了擺脫王灣村產業(yè)單一的局面,當地的扶貧干部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提出了“以棚強農、以畜富民,以游興業(yè)”的產業(yè)發(fā)展思路,通過整合土地資源、爭取項目支持、推廣設施農業(yè)等舉措來搞產業(yè),助發(fā)展。
王灣村村民楊水合談起家里的脫貧致富路,異常的高興:“之前還沒有脫貧時,我們家也就種個玉米,每年收入在六七千元左右。但是自從政府的扶貧政策到了以后,現在我們家不僅種玉米,還種蔬菜和甜瓜,每年到了收獲甜瓜的季節(jié)就特別忙,收入就變得多了起來。如今靠著政府的幫助我家每年收入可以達到五六萬元。家里現在住的也好,娃娃都有自己的房間了,在外地上學回來以后,不用全家擠在一個土坯房里面”。
站在242國道旁,王灣村月亮灣大棚種植基地的150個公棚盡收眼底,延安大學派駐王灣村扶貧干部、第一書記張冰雁指著面前的種植大棚:“不要小瞧這些公棚,村民的致富路全靠它們,這些工棚每個有相當于6分地的面積,全部是免費給村民種植。里面種植的作物有甜瓜、西紅柿、草莓等,這些種植物全部天然養(yǎng)成不添加農藥,每個棚每年的收入都在一萬元到一萬五左右。”
破窮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落后短板
“改善王灣群眾生產、生活環(huán)境也是該村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張冰雁介紹,“在這方面,我們從水、電、路、房改善上尋求突破,現在累計投資1200萬元,先后完成了巷道硬化、廣場建設、路橋補修、村莊亮化、屋頂處理、人畜飲水、電網改造等項目16個”。
特別是針對王灣村白家莊幾代人蝸居危窯的現狀,王灣村按照“三精”管理要求,堅持群眾自籌不超標、安置面積不超標的原則,采取統規(guī)自建的方式,建成特色民俗新居48院,搬遷安置群眾50戶150人,其中易地搬遷26戶81人,避災搬遷24戶69人,圓了王灣村村民百年的安居夢。
如今的王灣村一改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住房一孔窯、睡覺一張炕”的舊生活,迎來了“庭院有菜園、門前有花廊、村巷有文化、房屋有特色”的新生活。據統計,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38元,比201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151.2%;村集體經濟收入5.45萬元,比2014年增長了26倍,王灣村實現了舊貌換新顏、脫貧到富裕的華麗蝶變。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