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手機的普及,“公共傳呼電話”如今已經(jīng)基本退出了大家的日常生活。然而就在上海市中心的福州路上,仍然還開著一個只收現(xiàn)金的公共傳呼電話亭,3分鐘市內(nèi)通話收費4角錢,這里的老板是一位78歲的老人。老人名叫沈玉琇,她告訴記者,“這家電話亭已經(jīng)陪我度過27個年頭了”。
12月7日,記者采訪到了沈奶奶。她和記者回憶,1993年,她與幾位同伴一起承包了自家弄堂口的電話亭。1996年,丈夫臨終前叮囑沈玉琇,希望她能把電話亭守下去。“我先生就跟我說,你如果能夠堅持的話就堅持到底,在這里我待著,不管怎么說都有一點樂趣。”為了這個約定,沈玉琇每天都準時來到電話亭,一待就是12個小時。
她有事的時候,還會有熱心鄰居幫忙看管。鄰居沈先生告訴記者,有時候沈玉琇出門看病或者旅游時,他都會搭把手“,她畢竟年紀大了”。
上世紀70年代起,上海幾乎每一條弄堂口都出現(xiàn)了傳呼電話亭,這些神經(jīng)末梢連通著全上海的市井街坊,成為當時人們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從以前的五人合伙到如今的一人獨守,沈玉琇感慨,當年大家用傳呼機的時候,是公用電話亭最忙的時候“。以前一個月收入5000元,大家都排隊打電話?,F(xiàn)在沒人排隊了,像我今天大概做了5塊錢生意。”
盡管打電話的人不多,沈玉琇卻不曾怠慢,每天空下來就要用酒精沾濕抹布,反復擦拭3臺橘色的公用電話。78歲的沈玉琇自己也用上了手機,她清楚,現(xiàn)在還要打公用電話的人,往往都是需要幫助的人,如果碰到?jīng)]帶錢的人想打電話,她也很樂意幫忙,“有人手機忘帶了,有人手機沒電了,幾塊錢的事,不要緊的”。
沈玉琇笑著告訴記者,現(xiàn)在的她只要身體健康,就會一直守著這家電話亭,守住屬于一個時代的回音。如今,她最大的夢想就是“身體康健”。
據(jù)中國新聞網(wǎng)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