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靜 趙婧
最近,一條有關西安某醫(yī)院護士悉心照料老人的抖音視頻火了,許多看過視頻的人都感動得流淚。在視頻中,82歲的王昌慶老人在重癥監(jiān)護室住了38天,手術醒來意識還不大清楚,為了防止自己健忘,他在掌心寫下了4名護士的名字,并緊緊地攥著,不愿讓兒子擦掉……
拍成抖音 記住她們
3月15日晚,見到抖音視頻中的主人公王昌慶老人時獲知,他是一名高級知識分子,性格樂觀豁達。據王昌慶老人的兒子王陽介紹,老人平時偶爾還會寫寫微博。此時,老人剛剛接受了一次大手術的考驗,而這距離上次手術僅半個月。
一見面采訪,尚在術后恢復期的王昌慶老人就用虛弱的語氣,叫出了白曉靜、李曼、李金梅、王潔等人的名字,他說這些都是曾悉心照顧過自己的醫(yī)護人員。
采訪中,不時有路過病房的小護士過來打招呼:“爺爺,我來看您了,要好好養(yǎng)病快快好起來。”護士們每天都戴著口罩,老人雖然分不清她們,但卻能辨認出哪位護士是ICU病房的,“因為她們頭上戴著一頂ICU特有的小花帽”。
對王陽來說,父親的此番經歷,也讓他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了醫(yī)護工作者的不易。“既要日常照顧,又要關注病情變化,還要安撫病人情緒、疏導心理。”王陽說,在擦掉父親手掌上的名字之前,他特意拍了兩條抖音視頻,把這4個名字保留了下來。出乎他意料的是,視頻在網上火了,點擊量超過了65萬,網友為老人的這份心意感動,也為護士們的辛勞付出點贊。
陪伴照顧 愛的接力
王陽還清楚地記得老人突發(fā)疾病住院的日子:2019年1月13日,臘八節(jié)。
在西安交大一附院,老人被診斷為主動脈夾層。這是一種比急性心肌梗死還要兇險的病,臨床表現(xiàn)為撕裂性胸痛。手術后,老人被轉入心血管外科ICU,由專業(yè)護士進行24小時護理,不允許家屬進入病房陪護。
該院心血管外科ICU護士長楊小紅說,剛進ICU時,老人還處于麻醉未醒期,由于插著氣管無法正常吃飯、喝水,全靠注射營養(yǎng)液,“很多動過大手術的病人,一般都會經過一個煩躁期,通常情緒不好不愿配合治療。”
拔掉氣管插管后,王昌慶老人戴上了無創(chuàng)呼吸機。再后來,氣管也被切開。護士張遠瑩除了基礎護理之外,還需要進行口腔養(yǎng)護、氣道和皮膚護理。“每兩小時翻一次身、吸痰,再用濕巾擦拭全身。”今年春節(jié),剛好趕上張遠瑩值班,從除夕到大年初三,她每天陪老人聊天,給他講故事。
大年初四值班結束時,張遠瑩又特意叮囑接班的護士吳新娜,“多給老爺子講點高興的事”。
此后,守護老人就像一場接力賽,只要病人感覺不舒服敲一敲床,就立馬會有護士出現(xiàn)。
因為不能正常說話,王陽特意給父親買來一個電子顯示板,用寫字交流。一天中午,正趕上護士宋佳欣上班。“你叫啥名字?”老人在電子板上寫下這句話。宋佳欣有些詫異。老人伸出胳膊,示意她把名字寫在手心上——用這樣的方式,老人記住了4位護士的名字。
感恩有你 感謝信任
在ICU病房,王昌慶老人一共住了38天,隨后轉入心外科病房,并于2月27日出院。心血管外科護士長王娟說,老人在ICU的恢復期相對較長,幫助老人渡過難關的遠不止這4名護士。護士常凱說,在轉入普通病房時,老人康復得已經很不錯了,神志很清楚,也可以開口講話。
為老人做第二次手術的主治醫(yī)生李旭東認為,老人手術之所以能這么成功,離不開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和全力配合。老人年紀大了,半年內進行兩次手術本身就存在較大風險,更何況兩次手術間隔還不到一個月,醫(yī)院為此精心設計了多套方案。“在醫(yī)患關系緊張的當今社會,很感謝家屬的信任。”李旭東說。
“老爺子術后剛醒來時很害怕,他怕忘了自己在哪兒,怕被遺忘,怕忘了恩人的名字。”王陽說,正因為懷著感激之情,之前父親怎么也不愿意讓他擦掉寫在手心里的這些名字。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