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年央視春晚小品《搶C位》引發(fā)了很多人的強烈共鳴。
小品由幾位家長使出渾身解數(shù)為孩子占“C位”展開:賣掉大別墅換了一個50平方米的學區(qū)房、老公辭職在家輔導孩子功課;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打三份工,卻幾個月見不到孩子一面,連孩子已經三年級了都不知道,以至于開家長會走錯教室。而教室則被分為“學霸區(qū)”“休閑娛樂區(qū)”“養(yǎng)老區(qū)”。
《搶C位》通過藝術的合理夸張,將家長為了讓孩子享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而拼命的狀態(tài)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熟悉的情節(jié)讓不少為人父母者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笑聲過后,引發(fā)了更多關于教育的感觸與思考。
教室里究竟有沒有所謂的“C位”?
從學生本身的感覺角度評判,確實存在聽課效果相對較好的座位。斯坦福大學曾進行過一場著名的“座位”研究。參與研究的510名學生,被要求從同一間教室的110個座位中,選擇最心儀的位置。選擇前,學生們被告知座位之間沒有任何差異,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黑板、清楚地聽到講課內容。結果,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中間靠前的位置,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黃金座位”。在這個區(qū)域,既能避免離老師太近經常吃粉筆灰甚至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又能確保看和聽的效果,無疑成了學霸們的首選。
座位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影響不宜夸大。學習本身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成績的好壞與位置并無必然聯(lián)系。從根本上講,好成績來源于良好的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與自身不懈的努力,這些基本上與座位無關。只要學得專注并得法,坐在哪里都可以成為學霸。學霸們喜歡選擇中間靠前區(qū)域,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但并不是位置成就了學霸,而是學霸成就了所謂“學霸區(qū)”。
道理大家都懂,但很多家長依然熱衷于“搶C位”。每逢開學,常有家長悄悄找到教師,以孩子的注意力、視力等問題,或直接或委婉地要求安排中間座位。通常情況下,教師排座位大多在身高原則基礎上,根據視力、聽力、性別、個性等綜合權衡。一旦摻雜家長們的請求,就變得復雜起來,令教師頗為頭疼,紛紛感嘆排座位是個“技術活”。不少家長抱著“點滴必爭”的心態(tài),不時鬧出諸如“搶C位”之類的風波。
站在教育的角度看,座位確實不只是個物理意義上的座椅,一句“教室里的任何一個位置都能成就學霸”,并不能緩解家長的焦慮。換言之,老師在座位問題上應該主動求變,一方面積極探索圓桌式、會議式、小組合作式、組合式等新的編排方式;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要勤于走動,打消學生和家長挑選座位的念頭。
身為家長,更要提防自己的教育焦慮對孩子產生嚴重負作用。座位原本是一樁無關大局的小事,居然成為一個困擾眾多家長的“大問題”,其焦慮心態(tài)可想而知。家長焦慮到如此畸形的地步,又怎能不影響到孩子?重視孩子學習的正確方式是多陪陪孩子,更多地關注學習計劃、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這些能使其成績提高的有效辦法,而非糾結在座位上。
隨著教育條件的改善,很多學校開始推行小班化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小班化教室里的每個座位都是適合孩子的位置。教室里并不存在所謂的“黃金座位”,但家長們心中的教育焦慮卻是一個真實的問題。(胡欣紅)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