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占心血管病死亡總數的50%以上。由于其具有發(fā)病急、進展快、病情兇險的特點,而且90%發(fā)生在醫(yī)院外,常常造成患者的突然死亡,給家庭和社會造成重大損失。
“心源性猝死最佳搶救時間和方式是在事件發(fā)生的最初3-5分鐘進行心肺復蘇術和除顫,每延遲1分鐘進行心肺復蘇術和除顫,其生存率就下降7%-10%”,商洛市政協(xié)委員、市中心醫(y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黃學斌表示,“在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簡稱AED)是提高心源性猝死搶救成功率的有效舉措。”
黃學斌建議,財政部門設立專項資金,把AED的合理配置和推廣使用納入到院前醫(yī)療急救體系建設規(guī)劃,將AED購置、后續(xù)維護、更新費用以及培訓、宣傳費用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制定鼓勵政策,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完善公共急救設施。根據人口密度、人口流動量、分布距離等因素,優(yōu)先在火車站、汽車站、學校、車站、體育館(場)、大型商場超市、影劇院、游樂場、大型辦公樓(包括酒店、生產車間)等人口密集、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配置AED,并對服務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正確使用AED的方法,保障心臟驟?;颊咴?ldquo;黃金4分鐘”內得到救治,以提高突發(fā)心臟病的搶救成功率。
黃學斌還建議,組建AED網絡體系,信息入網管理,繪制AED地圖,建立衛(wèi)生應急志愿者隊伍,普及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加強公眾急救技能知識教育和宣傳,讓公眾在遇到突發(fā)心臟驟停案例時,敢救、會救、能救。(實習記者 寇靜 記者 王斌)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