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培元
11月4日是馬文瑞同志的生日。每年這一天,都很想念我的老首長。
馬文瑞一生實事求是,敢于抵制和自覺糾正錯誤觀點和錯誤路線。這是他革命意志堅定的體現(xiàn),更是理想信念堅定、思想覺悟高的體現(xiàn)。因此,我認為敢于堅持真理,銳意開拓創(chuàng)新,是馬文瑞一生獻身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最顯著的政治特色和領導風范。
回想多年來我在馬老身邊工作、深入學習研究他的革命生涯和思想理論的過程中,印象最深的是如下幾件事。
其一,1928年前后的抵制上級的錯誤言行。馬文瑞一貫性格內向,言行沉穩(wěn)但革命意志堅定,原則性極強。他在擔任米西區(qū)團委書記時,對團縣委書記不務正業(yè)和時常違背秘密工作原則的言行展開堅決斗爭,捍衛(wèi)了革命利益,受到黨的縣委書記白明善同志的肯定和賞識。其二,1930年前后,立三路線要求各地黨組織搞游行集會,公開活動。許多地方黨組織暴露,黨員被捕。馬文瑞作為黨的陜北特委委員兼安定縣委書記,提早意識到這種危害,堅持秘密斗爭原則,保護了黨團組織和黨團員,使安定縣成為陜北地區(qū)僅存完整的縣級地下黨組織。后又親自組織人恢復了延川、延長、清澗等周圍縣黨的組織。其三,1931年,晉西游擊隊31人被迫渡過黃河到陜北,部隊找到安定黨組織。馬文瑞組織幾十名青年農民黨團員參加部隊,并主張搞統(tǒng)一戰(zhàn)線,收編一百多人的“保煙隊”壯大隊伍。當時這里面有不少人抽大煙,有同志提議讓他們戒煙。馬老考慮到實際情況,說暫時不提這一條,不然人就跑光了。并且約法三章,嚴明紀律,慢慢改造。事實證明效果很好,這些人不少成了堅強的革命戰(zhàn)士。這是西北革命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事例。這支部隊成為陜甘以后建立紅軍主力的根本。其四,1933年,榆林無定河畔敵人殺害六烈士后,許多人害怕就不干了。最少時只有馬文瑞一個人還在堅持活動,形勢十分嚴峻,但是他咬牙堅持下來了。這期間他深刻反思,主張堅決貫徹高起家坬會議精神,堅持搞兵運,堅持開展武裝斗爭。他不顧個人安危,只身到神府找到王兆相同志指導成立了神府游擊隊,又深入楊虎城部隊冒險開展兵運。經歷千辛萬苦,在慶陽城頭把一個排的兵力從城墻上放下,親自帶到南梁交給劉志丹。其五,抗戰(zhàn)時期在隴東擔任地委書記,為延安守西大門。六中全會王明主張“一切通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切服從統(tǒng)一戰(zhàn)線”。會議精神一傳達,馬老心想,“兩個一切”,那就等于一切都聽蔣介石的呀,那還有我們共產黨的活路嗎?于是隴東還是按照毛主席的主張,以斗爭求生存,以斗爭求團結,斗爭講究“有理、有利、有節(jié)”,取得了很好效果。后來肅清王明路線錯誤,隴東屬于總結經驗。其六,政權干部配備實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共產黨員,三分之一黨外民主人士,三分之一中間力量),也是在隴東最早實行的,后中央給予肯定,在全國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全面推廣。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
總之,我們紀念馬文瑞,就是要像他老人家那樣堅持好學深思、堅持實事求是。記得引發(fā)真理大討論的那篇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首先是馬文瑞發(fā)現(xiàn),同意中央黨校內刊《真理的追求》發(fā)表后才由《光明日報》轉載的。馬文瑞擔任陜西省委第一書記期間,當時我也在陜西。為了落實中央加快農業(yè)、農村發(fā)展文件精神,他不顧年高親率省級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帶著一系列現(xiàn)實問題,赴關中、陜南等13個縣調查研究,查實情、謀實招、定實策。當時提出的“向山要寶,向山要糧,向山要錢”等新發(fā)展理念,也就類似今天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促進全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果則果,種植、養(yǎng)殖、加工全面發(fā)展。這一正確方針實行后,在全國較早形成了多種基地經營、多渠道經濟發(fā)展的良好格局。經濟發(fā)展出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局面。后來,全國出現(xiàn)包產到戶“一刀切”問題,馬老從陜西實際出發(fā),根據(jù)陜南、陜北和關中不同情況,提出先在關中積極試點,結果被扣上行動緩慢的帽子。事實證明,陜西當時的做法符合陜西實際,也符合“三農”發(fā)展規(guī)律。當時,有些地方出現(xiàn)以發(fā)展經濟為由,毀壞歷史遺跡的現(xiàn)象。當時有人提出拆除西安古城墻。馬老深刻認識到文物的價值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明確提出維修和保護西安城墻,才有了今天的城墻公園。事實已經證明馬文瑞當時“反潮流”是對的。就像以后出現(xiàn)的放松思想教育和忽視延安精神傳承,以及改革中某些地方出現(xiàn)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馬文瑞都敏銳地認識到并積極建言加以抵制。事實證明,組建延安精神研究會,就是最有力的積極有效行動。
(轉自《延安日報》)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