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形象大使潘維廉教授于21日來到天津師范大學參加啟動儀式?!⊥踉谟z
題:“老內(nèi)”潘維廉:講好中國故事的背后是深刻理解中國文化的“根”
作者王在御
“不要叫我‘老外’,要叫我‘老內(nèi)’。”屋內(nèi)充滿歡聲笑語。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潘維廉于21日來到天津,參加第三屆“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啟動儀式。
“我小時候的夢想是環(huán)游世界,20歲以前我知道中國的名字,但卻對它故事一無所知。更可怕的是,32歲時我才知道我曾經(jīng)聽過的中國故事其實都不是真的。”潘維廉打趣般講起自己的過往。
1988年,潘維廉帶著妻子和孩子來到廈門定居,直至今日,他已經(jīng)多次環(huán)游中國,總路程超20萬公里,“雖然我不可能親自走遍每一條公路、游歷每一座山川,但我在中國走過的那些路,都是深刻了解中國文化的開始,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起點。”
在潘維廉看來,如果自己曾經(jīng)聽到的中國故事都是錯的,那么他就應該成為一名真實中國故事的講述者。而在這之前,他需要深刻理解中國故事背后的中國文化。
“講好中國故事的背后是深刻理解中國文化的“根”。而文化的‘根’則是人民生活,唯有將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根’才能活起來,因為人民生活就是一切文化的源頭。”34年來,潘維廉一直在了解真實的中國,并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
1993年,潘維廉用盡積蓄買了一輛面包車,帶著家人在中國南部開啟首次中國之旅,并于1994年又環(huán)游了整個中國,兩次旅程共行駛6萬多公里。“那時我發(fā)現(xiàn)中國政府已經(jīng)開始對中國內(nèi)蒙、寧夏、西藏的貧困村進行扶貧工作。”潘維廉回憶說,2019年他又沿著1994年同樣的路線再次環(huán)游中國,親眼目睹中國“十三五”以來,這些貧困村如何成功脫貧、奔向小康。
“如果不是親身經(jīng)歷,是很難深刻理解這些文化的‘根’是如何活起來的。”身為“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形象大使的潘維廉表示,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人口如此之多的國家以和平發(fā)展的方式完成脫貧,但是中國做到了。“人民脫貧了,文化的‘根’也活起來了,而中國的好故事就蘊含在這‘根’中。”
“我認為中國最偉大的故事是消除絕對貧困的故事,但宏大敘事往往難以讓外國聽眾共情。但脫貧過程中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卻令人感動不已,如一個貧困家庭的奮斗史;或是一名西藏扶貧干部為藏民擺脫貧困的事跡;又或是一位農(nóng)村姑娘的一路拼搏……”潘維廉認為,以小見大的感人事跡更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
幾十年過去,當年環(huán)游中國的少年已是兩鬢斑白,但熱愛中國的心卻依然澎湃。“雖然我是個外國人,但我是個‘不見外’的‘老外’。我熱愛中國,熱愛這里的點點滴滴,這里每個人的中國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我還要學很多、講很多中國故事,要趕上年輕人的步伐,所以請別把我當‘老外’。”
“只有深刻理解中國文化的‘根’,講好百姓的故事,才能打動更多人,因為平凡中孕育的傳奇才是大家心中的中國夢、世界夢。”潘維廉說。(完)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