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第一次通讀《梁家河》,捧起這本書源自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都提到“我人生第一步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近期內(nèi)心時有困頓和迷茫,在理想與現(xiàn)實存在巨大沖突時,唯有讀書可尋找出路,待找到初心,重新出發(fā)。在冬日暖陽下捧起了《梁家河》來讀,再看窗外已是夜幕降臨,通讀全書后內(nèi)心止不住的激動,提筆寫下了本篇讀后感。
對于習近平總書記的個人經(jīng)歷實為首次了解,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告訴我,成功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經(jīng)歷黎明前的黑暗,怎會迎來勝利的曙光。1969年,15歲的習近平成為一名知青,正式踏上了陜北的黃土地,開啟長達七年的知青歲月。初到梁家河的一番苦日子,讓青年習近平有了退卻的想法。后來由被動到主動,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習近平,他憑借著不服輸?shù)木髣虐具^了“跳蚤關(guān)”、“飲食關(guān)”、“勞動關(guān)”、“思想關(guān)”,回來后他依靠群眾,融入群眾,跟鄉(xiāng)親們吃住在一起,住窯洞睡土坑,干活也從“不撒奸”。他清楚的知道,要改變命運唯有苦干、實干,此后正是靠著扎根人民、團結(jié)群眾、待人隨和的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讓習近平在梁家河有了很好的群眾基礎。
書中講到“我到農(nóng)村插隊后,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盡管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青年習近平仍然不忘讀書,甚至為了從書中汲取“營養(yǎng)”,跑去幾十里地外的村子借《浮士德》來看,涉獵的書籍種類也較為廣泛,有古代的、現(xiàn)代的、有文學的、哲學的等,在梁家河的七年中,習近平不斷用知識來充實自身精神世界,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正如俗語所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是慰籍和指引人類靈魂最為直接的部分,一切的人世困惑,書中皆有答案。
青年習近平在入黨時因為父親的緣故受盡苦楚,一次次遞交入黨申請書,一次次被打回,懷著對黨和人民的熱忱,懷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信念,最終他的入黨申請被組織所批準。讓作為新一代青年的他備受鼓舞,更加堅定自己入黨的決心,決心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的奮斗史,時刻激勵我應當放下思想包袱,滿懷信心的輕裝前進。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青春的年紀,奮斗正當其時。
通讀過后,文章開頭所說的困頓和迷茫早已消失不見,作為青年一代的我們,肩負時代的重任,人民的重托,我們定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牢記初心和使命。應為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斗。作為青年學生,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踐行“為同學服務、為班級服務”的根本宗旨,展現(xiàn)新時代青年的作風和擔當。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以夢為馬,終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作者 張敏軒)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