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仲
我喝茶的歷史比較長,孩提時好奇于為什么客人來了總要喝茶,即開始與茶結(jié)緣。我的視力一直很好,可能與長期飲茶有關(guān),據(jù)說茶有明目的功效。
也可能我的味蕾不敏感,雖然工作后天天捧著一杯茶開始一天的勞作,各種茶喝過不少,卻總也分不出個所以然。因此,我對茶的要求也不高,只要不是發(fā)霉變質(zhì)的茶,都喝得津津有味。有茶相伴,真是不亦樂乎。因為茶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酷暑中飲一杯茶,可以去火降溫;嚴寒中飲一杯茶,可以潤喉暖身;勞作中飲一杯茶,可以解乏提神;沉思中飲一杯茶,可以思緒靈動。
茶是國飲,已經(jīng)形成了源遠流長的茶文化。但一直以來,我對此知之甚少。有個會品茶的朋友說:“沏茶應(yīng)該連心情和文化一起沏到壺里。只喝不究,那是牛飲。”聽后,我有些惶恐,看來我?guī)资甑牟枋前缀攘?。不過,看到梁實秋所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人無貴賤,誰都有份,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我又釋然了,品也好,飲也罷,兩者并無貴賤之分。“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皇皇巨著《聊齋志異》,不就是由一位位牛飲之人提供的素材?當年,蒲松齡在村口道旁,設(shè)下一簡陋茶攤,只要行人講個故事或說個奇聞,就能免費喝大碗茶,分文不取。于是,許多干渴疲憊的行人,在一次次牛飲后,反芻了大量風(fēng)格迥異的鬼怪素材,最終成就了《聊齋志異》,也成就了蒲松齡以茶換故事的軼事。
隨著年齡的增長,茶的滋養(yǎng)也逐漸生發(fā)了我心中的意味,可是和品茶沾上了點邊?一日,用玻璃杯沖泡綠茶,杯中綠葉吸引了我的目光,“從來佳茗似佳人”,看來蘇東坡所說不謬。舒展盤旋的綠葉,似是佳人長袖起舞,一種氣定神閑的心緒,隨著茶湯的濃釅漸漸充盈在我心間,多了恬靜,少了焦慮;多了寬容,少了苛刻。人生境界中的物我兩忘,可能也就是如此吧。
現(xiàn)在,我喜歡一手捧書,一手端茶,正所謂:茶亦醉人不必酒,書能香我無需花。輕抿茶水一口,頓覺唇齒生香,浸心透骨,翻看茶香浸染的書頁,就著長長短短的文字,感受著書者的內(nèi)心世界,體悟書中的悲苦、辛酸和無奈,抑或他們?nèi)松雇局械囊鈿怙L(fēng)發(fā)。人生如茶,書如人生。書中人物的心靈軌跡,是品不完的浮浮沉沉、飄飄忽忽,亦如茶味的千回百轉(zhuǎn)、綿長悠遠。書里茶中皆是人生。
編輯: 楊晨雨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