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婷
小時候,我遠離父母在鄉(xiāng)下居住,零食種類屈指可數,其中,就數“缽兒粿”最常見。
缽兒粿是以瓦缽裝米漿蒸制而成的一種米糕,它外形小巧可愛,味道有甜、咸兩種。進村里兜售缽兒粿的小販很多,而我最喜歡向一位老爺爺討粿兒吃。
老爺爺賣粿不收錢,只收米,家里種的稻米,脫了殼的最好,連殼的谷子也行,統(tǒng)統(tǒng)收。伴隨著他沙啞悠長的叫喊——“大米換缽兒粿!”老爺爺慢悠悠地騎著輛破舊的單車滿村子轉,車尾吊著籮筐,筐里滿滿都是缽兒粿以及他獨門秘制的醬料。他在車頭掛了兩個物件——布袋和竹筒,布袋裝米,竹筒量米,每次能量一大海碗的米。
老爺爺說,一竹筒米能換他四個粿,小娃娃們便呲溜一聲叼著竹筒跑進家門,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抱著一竹筒米回到他面前。“乖。”老爺爺輕輕拍拍孩子的頭,接過米,轉手拿粿給孩子吃。還叮囑我們吃慢點,怕噎著。
老爺爺做的甜粿真甜,咸粿好香!
每次“買”粿,我比別人更開心。因為老爺爺愿意讓我用一竹筒米換五個粿。
“你給我背首古詩,我多送你一個缽兒粿。”老爺爺每次都笑瞇瞇地跟我說。我從小就愛讀書,背古詩自然不難,為了能夠給老爺爺背詩“不重樣”,我更是一口氣翻了好幾本古詩詞書。
自從結識了這位老爺爺,童年的我品味到了讀古詩詞的好處:原來,古詩詞是可以換來美味的。
那年秋天,賣粿的老爺爺去世了。我的童年也伴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去不返。
長大后回想起老爺爺與他賣的缽兒粿,我常心懷感激。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