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鵬
曾經的高西溝“山上光禿禿,溝里洪水流,連年遭災荒,十年九不收”,現在的高西溝村則是“層層梯田繞山頭,座座壩堰鎖住溝,坡面林草綠被子,溝臺壩地糧囤子”。這是高西溝村黨支部書記姜良彪對于高西溝村生態(tài)變遷的形象描述。
記者已經見過姜良彪多次,這次因采訪再次見面時,他的頭發(fā)雖已銀白,但依舊十分精神,永遠充滿了對生活和工作的熱情。談及村里的點點滴滴,他如數家珍。
退役軍人回鄉(xiāng)投身家鄉(xiāng)建設
1956年姜良彪出生于高西溝村,最初的高西溝村是典型的陜北村莊地貌,面積只有4平方公里的村子卻分布著40座山峁和21條溝岔。1975年,19歲的姜良彪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他響應國家號召,參軍入伍,在寧夏賀蘭山渡過了艱苦卻難忘的4年軍旅時光。1981年,姜良彪退役返鄉(xiāng),成為高西溝村建設陣營中的一員,他先后任村黨支部委員、村主任,1995年任高西溝村黨支部書記至今。從部隊回到農村,所處的環(huán)境改變了,但不變的是姜良彪堅韌的品格,和對黨的事業(yè)的忠誠,40余載基層一線的工作經歷,鑄就了姜良彪扎實的工作作風。
高西溝村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城以北20公里處,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全村195戶600人。姜良彪說,為了改變村里脆弱的生態(tài),也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從上世紀50年代末起,高西溝村黨支部開始帶領全村人開始填溝打壩、修梯田,主動退耕還林還草,探索出農、林、牧并舉的“三三制”模式(耕地占1/3、林地占1/3、草地占1/3)。
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到20世紀70年代,高西溝村85%的山溝得到了治理,打了100多座淤地壩,建起了2座水庫,有效改善了當地的農業(yè)生產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基本實現了“泥不下山、洪不出溝”,讓原本貧瘠的陜北小村莊舊貌換新顏變?yōu)?ldquo;塞上小江南”。
姜良彪回到村里任職后,根據村情實際,將原有的“三三制”模式進一步調整為“三二一”模式,即三分林地、二分草地、一分耕地。截至2021年,高西溝村水土治理程度達70%,林草覆蓋率達70%。
依托生態(tài)紅利實現鄉(xiāng)村振興
記者跟隨姜良彪來到村里的龍頭山上,全村的生態(tài)底色和產業(yè)成果盡收眼底。遠遠望去,再也看不到裸露的山坡溝洼,橫陳在幾道山溝之間的水壩,讓這個陜北小村莊有了勃勃生機。“耕地4553畝、生態(tài)林2300畝、經濟林1000畝、淤地壩126座……”這些家底讓姜良彪頗感自豪。
姜良彪指著對面幾座山頭上的果木告訴記者,那些都是村里建設的標準化蘋果生產示范園,蘋果比糧食的經濟價值高,種植果樹還能兼具生態(tài)效應和經濟效應,因此村領導班子把果樹栽植作為促進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yè)。
“2006年,我聽說延安洛川的蘋果好,銷路也廣,好多當地村民依靠蘋果種植年收入上萬元,回村后我就盤算著高西溝是不是也可以種植蘋果,讓村民收入能夠增加。”姜良彪說,當時他邀請洛川縣的農技師來到村里考察,發(fā)現高西溝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適合種植蘋果,隨后他就和村民們商議,在村里搞起了山地蘋果種植。如今,高西溝村共栽植山地蘋果等經濟林1000畝,并注冊了“高西溝”農產品系列商標,村里還建起了小米加工廠。
現在來高西溝參觀旅游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村民們在農忙之余利用農田、林地、水庫等生態(tài)資源興辦起了農家樂、民宿等,高西溝村也先后獲得了中國鄉(xiāng)村旅游模范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xiāng)村等多項榮譽,逐步叫響了生態(tài)品牌。
2021年,全村接待游客8萬人次,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6.4萬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860元,比全縣平均數多出4378元。米脂縣銀州街道黨工委委員、高西溝村專班負責人周文東告訴記者,去年村內種的瓜果、雜糧及村民養(yǎng)的家禽等沒出村便銷售一空,村民們已經深切感受到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給高西溝帶來的紅利。
在與記者交談時,姜良彪又接到電話,說是有一個單位的學習考察團馬上要來村里參觀,點名要他親自講解。姜良彪對記者笑著說到,“現在一天有時候來好幾波學習的,都得我給大家講,雖然累點,可想到有人來村民們就多少有些收益,就覺得累點也值得。”
姜良彪表示,下一步,高西溝村將繼續(xù)把生態(tài)保護作為村里的重要工作來做,讓生態(tài)紅利進一步惠及更多人,同時要放大山地蘋果和小米的品牌價值,借助高西溝的知名度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和生態(tài)休閑觀光旅游,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鄉(xiāng)村振興的目標。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