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1939年,《黃河大合唱》誕生,以磅礴的氣勢展現了抗戰(zhàn)時期中國人民英勇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斗爭精神,譜寫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抗日圖景。
10月9日上午,“黃河安瀾·津潤三秦”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黃河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地——延安橋兒溝革命舊址(延安魯藝文化中心),感受新中國文藝事業(yè)發(fā)祥地的生機與活力。
采訪團走進延安橋兒溝革命舊址
一座紅色文藝的圣殿
延安橋兒溝革命舊址位于延安城東橋兒溝村,是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和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更是革命文化的圣地、新中國藝術教育的開創(chuàng)地。
1938年4月10日,魯迅藝術學院正式成立,1940年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學,更名為魯迅文藝學院,簡稱“魯藝”。80多年前,一大批革命青年堅持理想,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特色、時代精神和泥土氣息的經典藝術作品?!栋酌贰赌夏酁场贰缎置瞄_荒》《小二黑結婚》……
當年,這些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都來自延安的魯迅文藝學院。這些激蕩了幾代人青春歲月,至今依然活躍在熒屏舞臺上的經典文藝作品,昭示著民族文藝的永恒魅力與魯藝精神穿越時代的強大感召力。
延安橋兒溝革命舊址航拍圖
今天,老一輩革命藝術家當年居住的一孔孔窯洞如今已恢復原貌,成為文藝家紀念館。魯藝的東山文藝家紀念館吸引著大批游客參訪,這里不僅是延安紅色文化之旅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眾進行文化尋根的最佳地點。
“魯迅文藝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培養(yǎng)抗日文藝工作者和黨的文藝干部的高等學府。當時的延安沒有一件像樣的樂器,冼星海就用木桶做大胡、用臉盆做小鼓,組成了一支簡陋而奇特的‘交響樂團’,但卻奏響了時代最強音,就有了傳唱至今的《黃河大合唱》。”延安橋兒溝舊址講解員介紹說,“在浴血抗戰(zhàn)中,魯藝人克服戰(zhàn)時物資極度匱乏的困難,自覺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yè)之中,‘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為民族解放和人民福祉奉獻出青春和熱血。”
新中國成立后,魯藝人帶著在延安形成的文藝思想和理念,成為文學藝術事業(yè)的領軍人物。以魯藝人為堅強領導和藝術骨干,我國相繼建立了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這些院校和機構秉承著延安魯藝“藝術為人民”的信念與情懷,成為文化建設的推動力量。
讓魯藝精神永續(xù)
延安橋兒溝魯藝舊址作為珍貴的革命歷史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2014年3月,陜西省政府、延安市政府決定依托魯藝舊址實施延安魯藝文化園區(qū)(中國革命文藝家博物院)項目。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延安時期革命文藝的研究中心、展示中心、交流中心和資料中心,成為新時期文藝工作者學習、采風和創(chuàng)作的重要基地。
延安文藝紀念館航拍
據悉,該項目是陜西省30個重大文化項目之一,也是延安市首批啟動實施的十大革命舊址保護提升項目之一,分為核心遺址保護、延安文藝紀念館、東山革命文藝家館群、西山藝術實踐體驗基地、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黃土精品民俗區(qū)、文化藝術教育研學培訓基地七個區(qū)塊,主要展示過去艱苦卓絕的歲月里革命文藝家戰(zhàn)斗生活的歷程和他們用文藝這個武器為中國革命做出的貢獻,為延安紅色文化旅游增添新的亮點。
“在完善基礎設施、合理布展的同時,延安魯藝文化園區(qū)還在文物史料征集、館藏文物信息錄入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延安橋兒溝舊址講解員說,東山上革命文藝家館群已經為魯藝院領導沙可夫,文學家茅盾、丁玲、周立波,音樂家冼星海等建立了文藝家個體館,并對外開放。
圍繞“傳承紅色文化,講好魯藝故事”這一宗旨,延安魯藝文化園區(qū)廣泛開展故事會、魯藝故事進校園、校園課堂進魯藝等雙向系列教學活動,加強紅色基因傳承教育工作。成為中國延安干部學院、省委黨校的指定教學點,成為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傳承單位的‘藝術實踐基地’‘校外實踐基地’,共同傳承魯藝精神。”
采訪團參觀延安文藝紀念館
現如今,魯藝文化園區(qū)已經成為新時期文藝工作者學習、采風和創(chuàng)作的重要基地和美育基地。魯藝文化園區(qū)將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和有關文物工作的批示指示精神的指引下,保護好革命文物,講好延安故事,讓魯藝精神、延安精神代代相傳。(記者 董旭葉)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