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省首批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和新增產能交易簽約儀式在西安舉行。首批交易耕地占補平衡產能指標207萬公斤。本次簽約表明我省以高標準農田為突破口,拓展補充耕地渠道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解決耕地占補平衡糧食產能指標缺口。
耕地占補平衡作為我國耕地保護的重要制度,是破解發(fā)展與保護矛盾的重要舉措。近年來,省自然資源廳不斷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全面落實“占一補一、占優(yōu)補優(yōu)、占水田補水田”的總要求,全面實行“縣域平衡為主、市域調劑為輔、省級統(tǒng)籌保重點”的政策,補充耕地指標重點向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較快的地區(qū)和中央、全省重點建設項目,以及畝均效益高的產業(yè)傾斜,取得明顯效果。
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政策調整,2020年下半年以來,全省占補平衡指標供需矛盾和結構性問題逐漸顯現(xiàn):由于全省耕地后備資源匱乏和新增耕地等次普遍較低,占補平衡的耕地數(shù)量和糧食產能這兩項指標缺口都較大,不少重點建設項目耕地占補平衡捉襟見肘、等米下鍋。
“面對這種困境,省自然資源廳積極研究破解補充耕地不足的方向和路徑,提出‘聯(lián)創(chuàng)聯(lián)建、合作共贏’思路,聯(lián)合農業(yè)農村、林業(yè)、水利等部門,不斷拓寬補充耕地的渠道,想方設法增加耕地數(shù)量和糧食產能這兩項指標。”省自然資源廳耕保處處長蘇永茂說。
通過近一年來的實踐和探索,省自然資源廳走出了一條通過“升級”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耕地糧食產能的新路子:通過實施“旱改水”、“坡改梯”、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田地力提升等措施提高耕地質量從而提高糧食產能,既可以緩解全省耕地占補平衡中糧食產能指標壓力,又能通過交易新增糧食產能指標獲得資金,破解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費用不足的難題,實現(xiàn)“雙贏”。
同時,省自然資源廳在全省不同生態(tài)類型區(qū)域,先后分兩個批次選取23個縣(區(qū))開展工作試點,并指導各縣制定差異化實施方案。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已審核入庫農業(yè)農村部門高標準農田面積21.79萬畝,完成新增耕地產能指標入庫1531.58萬公斤。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