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會記者手記
今年這個特殊的兩會上,有許多讓人動容的詞匯,比如“留得青山,贏得未來”,比如“生命至上”,而讓筆者印象深刻的,還有“不安”和“理解”。
“不安”來自李克強總理。
“關于這個問題,我在多個場合講過好多遍,有關方面發(fā)過文件,科研人員也為此鼓了許多次掌,但具體到執(zhí)行層面有些措施仍沒有落實到位,這讓我感到不安。”5月23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會上如是說。
讓總理“不安”的是,現在依然有些舊的條條框框,束縛著科研人員的手腳,他說,要通過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加快解決科研人員在課題申報、經費管理、人才評價、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遇到的問題,讓更多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既贏得社會尊重,又獲得應有報酬。
事實上,有關評價、經費使用等科技體制改革的問題,都是每年兩會科技界委員熱議的話題。
但今年,記者發(fā)現,關于給科研人員松綁的討論,尤其是抱怨少多了。
這是因為科技界委員們的“理解”:
“中央領導多次提出要給科研人員松綁,說明早就關注到我們關心的這些事情,而且也已經在逐步推進,改革的難處,我們理解”;
“這幾年國家已經陸續(xù)出臺很多政策,但從政策到效果確實需要一段時間,我們理解”;
“有些政策確實像總理說的可能落實不到位,我們也會在不同場合繼續(xù)呼吁,但今年這個特殊時期的兩會,我們有更重要的議題要討論,比如科技如何更好支撐‘六穩(wěn)’‘六保’,像科技體制改革這種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理解”;
……
總理“不安”,是因為他惦記著科研人員的關切和困擾。過去幾年,中央多次強調要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我國從科技管理層面出臺了不少為科研人員松綁的實質性政策,例如,在項目申報方面減少不必要的材料,在項目驗收方面合并財務驗收和技術驗收,在科研評價方面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在科研機構評估方面賦予科研事業(yè)單位充分自主權,等等。
但由于各級單位對政策吃不透、一些單位負責人擔心做錯和不敢擔責等原因,很多政策落實不到位,束縛科研人員手腳的條條框框依然沒被徹底拆除。
科技界委員的“理解”,源于責任、信任和期待。
在當前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在國際國內復雜形勢讓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時,科研人員想得最多的是怎么勁兒往一處使,讓科技創(chuàng)新形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合力。
科研人員對中央持續(xù)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充滿信心和期待。改革從來不會一蹴而就,他們相信,改革之路是闖出來的。在黨中央的部署推進下,趟進深水區(qū)的改革步伐會繼續(xù)加快。
在這過程中,最應該努力的或是各級決策者和政策執(zhí)行主體。要吃透中央和各部門文件的精神,只要這些文件規(guī)定可以的,就大膽去做。改革有賴一個個普通個體的勇敢探索和實踐,而不是總跟著別人的經驗做。惟其如此,才能讓總理安心,才能不辜負科研人員的“理解”。
編輯: 郭長財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