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4月4日電(楊思琪 孫曉宇)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松北殯儀服務中心,上萬名已故人士長眠于此。清明前夕,春風吹過,墓碑上的黃絲帶隨風飄揚。
3日上午,一陣腳步聲傳來。“85后”楊建增手捧鮮花,穿行于墓碑之間。一塊公墓前,她用毛巾輕輕拭去墓碑上的塵土,擺上祭品。隨后,她深深鞠躬,獻上一捧白色的菊花。
“我是代祭員,受您子女委托,將由我代替他們祭奠您,表達對您的思念……”楊建增說道。她所祭奠的不是親朋,而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清明顯得格外安靜。為避免人員聚集,楊建增所在的哈爾濱市松北殯儀中心暫停了現(xiàn)場祭掃活動,從3月23號至4月6號推出了代祭服務。家屬可以挑選鮮花、水果等祭品,還可以寫下自己想說的話。代祭員會將這段話謄寫在祭思卡上,帶到墓前朗讀。
楊建增是松北殯儀服務中心辦公室負責人,特殊時期,她和幾名同事被抽到公墓工作,成了最忙碌的人。他們六個人分為兩組,每組每天要提供10到20單代祭服務。
“很多人不理解殯葬行業(yè),一聽到殯儀館都會害怕或者避諱提及。通過這次代祭服務,很多人開始了解并理解了殯葬工作。”楊建增說。
楊建增坦言,2016年自己參加工作以來,幾乎每天都面對生死離別。工作之初,她曾有幾分壓抑和恐懼,但隨著時間推移,她越來越感受到這份工作的分量。“讓逝者體面地離開,是一場送別,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囑托。”
“老爸老媽,不用惦念我和妹妹,我們過得都挺好,愿你們在天堂一切安好,等疫情結束,我們再去看望您二老。”讀完一位市民寫給父母的這段話,楊建增說,念著念著就有一股暖流入心,感動于孝心無價、親情可貴。
“一個看似冰冷的行業(yè),卻做著暖心的事。”楊建增說,一個稱呼的轉變會讓代祭更有溫度。她會根據(jù)逝者年齡,稱呼他們?yōu)闋敔?、奶奶,或叔叔、阿姨?ldquo;墓前的朗讀不是機械式的,而是盡量去體會家屬對親人的思念,再用我們的聲音傳達這份思念。”
代祭進行時,同事會在一旁拍攝照片,通過微信發(fā)送給逝者家屬。一位家屬回復道:“特殊時期,享受到這么貼心的服務,我和家人十分感謝。”
“讓逝者安息,讓生者慰藉。”在楊建增看來,5年前,自己剛參加工作時領導和同事對她說的這句話,在此時顯得更為真切。擺渡思念,傳遞愛,為家屬帶來溫暖,正是代祭的意義。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